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东南,穿过时光与你相遇 2020秋季滇藏线、岗日嘎布冰川、丙察察路书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5-4 08:3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故事始于2020年夏天,我从 拉萨 返回 西宁 的路上,路过了藏东的一角,那里的高山深谷、森林草甸、富有变化与生机的景色,深深吸引了我,唤起了五年前的记忆。当时就很舍不得离开,期待着下一次来,要走 云南 的方向,便可以一直都置身于那样的风景里。
回来后,看谢旺霖的《转山》,重温同名电影,作品里的 滇藏线 骑行之旅,和自己的记忆交织着,互相映照,彼此都变得更加美丽。怀念、执迷于那种青春时走在路上的心境,越发想重游一次 滇藏线 ,寻找《转山》里故事发生的地方,也重温一下五年前留下记忆的旅途。
于是两个月后,乘着十一假期,我拉上小Q,又回到了心心念的高原。
事隔多年的重游,会唤起许多回忆,就像与当年的自己相遇,这种感觉是美好的。然而一切都在改变,穿过时光,你是否还能看到同样的风景,找到曾经的感动,有时候并不能确定。
你能做的,只有保持那份初心,用一双单纯而好奇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永远怀有青春的浪漫幻想。只要那些梦想还在,外在的一切无论如何变化,你总是能在新的地方,发现熟悉的感动。
从云南出发
丽江 到 香格里拉 的大巴沿着金沙江一路向北,对岸的玉龙和哈巴雪山,隐匿在高高的云层中。经过虎跳峡镇后,车子驶入一条狭窄漫长的山谷,两边植被繁茂,山上飘舞着奇幻的云雾。
攀爬 上海 拔三千多的高原,就进入了藏区,天黑时到达 香格里拉 ,这座城市比五年前的记忆中整洁、现代了许多。
走下车,在高原深邃的夜空下,呼吸着寒冷的空气,拖着行李去小Q订的酒店。
酒店的装饰很有 云南 特色,挂着 香格里拉 的风景照片。

第二天早上在机场神州租车取了车,还是昂科拉,只是这次换成了红色

。神州的这批昂科拉已经快退休了,现在更多人租的是新到的宝沃SUV,下次我也得换了。
第一站是松赞林寺,这是 云南 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寺院前方是一个小湖泊,我们沿着湖边的木栈道转湖,阳光投射在小树林间,云朵在高原纯净的天空中快速移动着。
依山而建的松赞林寺,号称“小布达拉宫”,层叠的殿堂倒映在湖面上,是这里特有的风景。



松赞林寺和布达拉宫最大的不同,就是周围的景象。寺院后面的山上覆盖着绿色,湖边生长着各种植物,空气里依然是 云南 那种柔美宜人的感觉,仿佛热带的风吹到这里还有一些余温。这种温婉气质与雪域高原的圣洁壮美结合,形成了滇 西北 令人着迷的独特魅力。
走入寺院,沿着高高的台阶向上,两边是僧舍和佛殿,这里的建筑外墙主要是米白色的,不像藏区大部分寺庙是纯白色,我也是头一次见到。
山顶的主殿,如同神话中的建筑般雄伟漂亮。想起夏天在 拉萨 的色拉寺,也惊叹于藏式佛殿之美,这种几百年传承积淀下来的经典样式,蕴含着佛法的意义,也符合美学的原理,就像西方的教堂一样,都是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佛殿内的酥油花高达数米,非常精美。还有一些奇异的武士雕像,穿盔戴甲,手持盾牌,立在佛像旁,不知是何方神圣,是别的寺庙未曾见过的。佛殿内标记着禁止拍照,只能将这些奇异的景象印刻在记忆里了。
在供奉着历代活佛的灵塔殿,与一位喇嘛聊天,才知道这一带的藏区并不施行***,而采用水葬——将**放入大河之中。一直以为水葬是只限穷人、夭折小孩之类的,看来也和地理因素有关,因为南方藏区的秃鹫太少,而河流较多。
藏区边缘的寺庙,容易受到其他文化或现代文明影响,但松赞林寺和塔尔寺相比,还是保持着很纯正的藏式传统面貌,基本没有外族或现代文明的痕迹。也许因为 香格里拉 完全是藏族居住区,而塔尔寺则是一座异族包围中的孤岛。
中午到 香格里拉 城郊的独克宗古城吃饭,老街两侧是木质的传统民居,现在都成了各种商店民宿,和其他地方的古城看起来差不多。在想象中去掉那些改造,才隐约显出一些当年的轮廓。茶马古道上的马队曾走过这石板铺就的路面,落下一路清亮的铃声。可惜这样的画面,也许整个 云南 都已看不到。
出 香格里拉 城往北,在公路上望见一片浮动的波光,那就是 纳帕 海了。停下车,沿着湖边的小路漫步,湖面倒映着天光云影,四周只有水波轻柔的声音,纯净的空气让万物都显得格外明媚。 云南 真是一个宜人的地方,有种浸透骨髓的浪漫。









继续向北去,公路在山坡的森林间穿行,一路下降到海拔仅两千米的奔子栏,这里是干热的金沙江河谷,著名的金沙江大拐弯所在。不过需要买票进景区才能看到,而我们来时景区已经下班。



开始攀爬海拔4500多米的白马雪山垭口。这一段落差极大,公路在山坡上不断来回盘旋,要一口气上升2500米的高差。
越往上走,森林就越发原始稠密,云雾也越来越多。黝黑的云杉直冲天际,披挂着飘舞的松萝。
有时车完全进入云中,闯出云雾后,突然面对一片明亮的蓝天,和一片壮美的山谷,云雾如波涛一样在其中翻涌,车子像在天上飞行一样。但刚找好地方停车拿出相机,云雾又升上来将一切遮盖。

天黑时才到白马雪山垭口,这里本来可以看到白马雪山,也能远眺梅里太子十三峰,但此时都被云雾遮挡了。

晚上到达飞来寺,酒店房间的窗外正对着梅里雪山,现在只有一片漆黑。前台说他们自己都几周没看到卡瓦格博主峰了。我还是不时看着窗外,希望那一排美妙的银白色身影能奇迹般地从雾中显现出来。
想起2014年夏天第一次来时,同样等待雪山的那个夜晚。住在有些老旧的旅店,坐在深红色的木椅上,看着电脑上的卡瓦格博纪录片,不时望着窗外。即使雪山一直未出现,那晚的我也感受着一种莫名的兴奋与幸福,只因我知道它在不远的 澜沧 江对岸,某种奇妙的心理光环就笼罩在那个夜晚里。电影里的故事
第二天一早,飞来寺前布满云海,云层偶尔散开一个圆洞,露出下面深邃的 澜沧 江峡谷。




等了一个多小时,雪山还是没出来,估计今天看不到卡瓦格博了,上路继续往北走。





过了隔界河就进藏了,想在这里模仿《转山》里张书豪一脚跨过界碑的那个镜头,却找不到电影里的那个同款界碑。

进藏后第一个大的村镇就是盐井,镇子建在 澜沧 江边的平坝上,面对着高山与峡谷,视野开阔。《转山》里我最喜欢的一个桥段就发生在这里,两位骑友寄宿在偶遇的藏族人家里,夜晚大家一起吃饭,气氛很温暖,张书豪很喜欢主人家的孩子,也和女主人产生了朦胧的爱意,但这种萍水相逢的缘分,注定很快终结。
第二天离开时,大家都很不舍,孩子不愿去上学,最后与张书豪碰着额头告别,问:“哥哥,你什么时候回来”……那一刻,我总会流下泪水。两个不同的世界在这里短暂交会,又要回到各自的轨道,没有人能够改变。张书豪明白,自己是不会回来的,只能含泪上路。又是新的一天,孩子在教室里朗读着课文,眼睛闪烁着清澈的亮光,声音回荡在云影游动的山谷上。

我们走进盐井,试图寻找当年拍这场戏的那座房子。然而镇子很大,电影里的画面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线索,最后还是作罢。也许,具体的地理空间,就像道具,并不重要,这也只是个虚构的故事罢了……只是给你的触动太深,好像变成了某种真实的存在。就算找到拍摄地了又能怎样呢?你能把梦变成现实吗?

盐井的名字来自于这里沿江而建的 盐田 ,但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这里的教堂。这是 西藏 唯一的基督教教堂,在佛教盛行的藏区,这是一个奇景。
19世纪西方传教士们从南方过来,沿着河谷上溯,因为交通的不便和当地政教力量的抵抗,盐井和 丙中洛 一带,就是当时他们深入的最远地方,基督教再没能越过这里,往藏区更多地方发展。
如果仔细留意,《转山》里的那家藏族人,房间里挂的就是耶稣像,而不是佛像。但外表上看,盐井的基督徒与其他藏族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这座教堂也是藏式建筑,这大概是藏式建筑与十字架(而不是佛教图案)的唯一结合了,也是十分奇特。

教堂的钟楼是盐井的标志性建筑,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望见。白色的外墙、藏式风格的基督教钟楼,圣洁而雍容,带着一种奇妙的美感。

教堂内部则几乎完全是标准的样式,没有什么藏族元素。布道的讲坛下是一排排长椅,屋顶是哥特式的交叉拱。这种内外差异,似乎阐述着某种外来宗教的生存策略:外表本地化显得有亲和力,内核则依然固守本心。







离开盐井,公路攀到了峡谷的高处, 澜沧 江像一条细细的长蛇蜿蜒于谷底,两边的大山越发地壮阔,这里大概就是《转山》中李晓川坠崖的地方了。





暮色已至,车辆渐少,穿过森林,到达红拉山口,空寂的世界上,只有奇妙的晚霞为伴。





芒康到邦达
芒康 的早晨,窗外是一碧如洗的蓝天,终于遇到一个透彻的好天气了!
从 芒康 县城出发,沿着318国道往西就是拉乌山,平缓的山坡上交织着森林与草甸,阳光下的景色明媚而温暖,就像许巍《爱如少年》里的感觉。六年前在这段路上,也是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景色,听着同样的歌曲,那段记忆后来时常想起,今天终于又回到实地了!





过了拉乌山口,被路旁的一座村庄吸引,走入其中,村子非常安静,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树木也开始变黄落叶,掩映着白色的煨桑炉和佛塔。喜欢这种未经修饰、古朴自然的地方。













海拔一路下降,再次回到 澜沧 江边的干热河谷,如美镇静静地守在这里,楼房沿江排列,两侧是荒凉的大山。

镇子外的路边有一组骑行者、徒步者、朝圣者的铜像,这些人都是318国道上常见的“风景”。很期待自己有一天也能用这种更慢的方式进藏,更细致地体会“在路上”的感觉。

过了如美镇,沿着 澜沧 江峡谷边的山崖慢慢上升,开始攀爬觉巴山,这里的地势比拉乌山险峻许多。





经过山坡上的村庄,沿着森林间S型的山路来到了觉巴山口。往来时的方向望去,是层层叠叠的大山,云影在山间静静地移动,这一幕在五年前也曾见过。






觉巴山到东达山的这段路,好像永远是一个“记忆黑洞”。我几乎从未留下任何印象,包括这一次,短短几天后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也许因为和前后的景色对比,这一段没什么特别的?只记得我们突然就发现自己在攀爬东达山了。并且,我还错误地记得东达山在 左贡 的西面,惊叹于自己的记忆是多么地不靠谱……
东达山海拔5130米,以前是5008米,后来重新测量后改为现在的数值,也超过米拉山,成为了川藏线新的最高点。这里是我们从 滇藏线 过来第一个真正有“高原”感觉的地方,荒凉、开阔、平坦,阳光耀眼,云层很低。

东达山之后,路边出现了很多高大嶙峋的灰色崖壁,落差最多应该有上千米,让我想起夏天时在川藏中线看到的那些垂直大石壁,这种地貌在藏东特别多。





午后的阳光照在两个停下看地图的摩友身上,不禁好奇他们的旅途是怎样的,一样的是风景,不一样的是经历。

今天已经翻越了三座山口, 芒康 到 左贡 这一段大概是川藏线山口最密集的路段了,不断上上下下,视野很好,可以一览广阔而落差巨大的藏东山地,还有大片的针叶林,虽然这里看不到终年积雪的雪山,但景色依然非常壮美。



天色还早,经过 左贡 没停留,继续往前去 邦达 。 左贡 到 邦达 这一段沿着 怒江 支流玉曲的河谷行驶,快到 邦达 时,路边的河水映着蓝天,呈现出宝石般的颜色。远方高处的石山,在斜射的阳光中仿佛一个魔幻世界。









朝圣者 vs 直播客
邦达 很小,海拔有四千多米,住宿条件简陋,让小Q初步体验了 西藏 的艰苦,好在她也没有什么高反症状。从这里往北的岔路就是去 青海 的方向。今年夏天曾沿着川藏中线到了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却只能往北离开,在那个北行的路口,曾对着南方的方向,想象地平线外的 邦达 ,怀念318上的时光。
现在算是如愿回来了。
早晨异常寒冷,驶上业拉山,看到著名的“ 邦达 72拐”。飞航拍器,每次都显示负载太大,无法飞远。旁边一个 浙江 口音的老哥说,这附近可能有部队的反航拍设备,于是作罢。

浙江 老乡独自开着一辆依维柯面包车,从 杭州 一路自驾过来,还打算开到 阿里 ,然后去 新疆 。还好那条路我都去过了,要不然一定会很羡慕他的旅程。我们好奇地参观了他的座驾,面包车的车窗都贴膜固定着,从里面看,后方就是一个卧室,虽然有点乱,但阳光从驾驶室的窗户照进去,似乎还是挺舒适的。
我有些理解那些喜欢房车旅行的人了,带着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而不仅仅是行李)行走天涯,有一个“在路上的家”,可以煮食、洗澡、睡觉,窗外却是每天不同的地方和风景,好像把现实生活与流浪远方这一对原本无法共存的状态,奇迹般地结合了起来。在这种四海为家的氛围里,那些生活的细节,都有了一种特别的浪漫感。
从 邦达 72拐下来就看到了 怒江 ,从峡谷的转角外流淌过来,又消失在另一头的未知世界。



这里是与 澜沧 江一样的干热河谷,巨大的黄色山岩占满视野,高不见顶的悬崖从河谷两侧压迫过来,仿佛随时会把微如蝼蚁的我们吞没。这里曾经是川藏线上著名的塌方区,即使今天也可能会有落石,需要随时留意前方山坡的动静,不可久留。
现实的威胁,魔幻的风景,确实容易让人在此产生恐惧和幻觉,就像在《转山》里那样。然而,我每一次来又都觉得这里有种源自于极致纯净的美感:只有天空、荒山和江水,没有任何其他东西。





一条支流和 怒江 交汇的地方,因为含沙量的不同,可以看到明显的分界线。
河边坐着一个朝圣团,正在吃午饭,停下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从 德格 县一路走去 拉萨 ,每天走三十多公里。他们热情地请我们吃糌粑,那糌粑的味道又甜又香,幸许就是《转山》里迷倒了李晓川的那种味道。
吃完午餐,大伙熟练地收拾起东西,装上负责后勤的小面包车,然后每个人杵着一根木头拐杖就上路了。到了晚上,他们就找一个地方扎营睡觉,就像《 冈仁波齐 》里那样。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是磕长头,一位阿姐笑着说:“我们年纪大了,磕不动了”。





这次在318上还看到了很多新奇的徒步者:推着一辆小车,就像路边的流动商贩。小车上架着手机在做直播。不由感叹现在直播界都已经攻陷 西藏 了,据说也就是这两年的事。如果真是一路推车而来(其实有很多是中途搭车的假徒步),那毅力也是相当可嘉。不过让我疑惑的是,这种直播式的旅行中,他们还能有多少心思去真正体会周围的风景,倾听自己的心灵?
一篇最近的文章说得好:真正虔诚的进藏者是不屑于用哗众取宠的方式寻求世人的关注的。
是的,最虔诚的人莫过于朝圣者,他们根本不需要被关注。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生产者,旅行对很多人来说,越来越从侧重纯个人的体验,变成了侧重获得社交肯定的途径。从前没有网络、手机,旅行大多时候只是自己安安静静地面对风景,反而能更专注、深入地感受周围的环境。现在,你看到美景的第一反应就是拍拍拍,然后修图、美颜、发朋友圈、期待点赞,回复评论……内心杂乱而浮躁。越来越多的拍摄设备占满了旅行时间,直播只是这一趋势的终极发展。
虽然拍摄也能带来美妙的感受,但并不能取代专注欣赏、安静体验的感受。镜头不能代替眼睛和心灵。在这种跑偏的旅行模式中,你可能收获了一堆美图、点赞和粉丝,却失去了真正的感动,你对目的地的记忆是空洞的,只是一堆画框中的浮光掠影。
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有时候回到家才发现,很多地方竟只有镜头里的印象,只有关于拍摄的记忆。后来旅行时,在拍摄之外就会时常告诫自己,安静地感受一下吧,哪怕丢失一些可能的好片。内心的体会才是旅行最重要的目的。
如果要在朝圣者和直播客中二选一,我宁愿选择朝圣者。

冰川巨无霸
过了 八宿 ,318国道折往南方,开始向着伯舒拉岭缓慢上升。正是伯舒拉岭阻挡了 印度 洋的水汽,使得北面的 怒江 流域都是干热的地貌。而越过安久拉山口,就到了另一个世界,林立的雪峰,繁茂的森林,数不尽的冰川,这里就是湿润的藏东南。

从单调的 八宿 附近过来,突然看到这雪山与森林,会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然 乌镇 前的路口左转,南行大约一小时就到了来古冰川。景区门口坐着许多等待租马生意的藏族人,告示上写着:“为了增加当地牧民收入,不再允许车辆进入”。租马来回100,但实际路程很短。我们徒步走了大约十五分钟,绕过一个碎石垄,就到了一片开阔的湖边,湖面上漂浮着冰川融化的碎冰,有点像萨普冰川前的那片湖水。







网上很多游客以为这就是冰川,其实这只是冰川的终碛湖,真正的冰川被旁边的一座山峰遮挡,从这里是看不到的。
试着沿冰湖走,绕到可以看见冰川的地方,但湖边都是乱石,很不好走。有些巨石可能是很早前冰河期被冰川搬运来的,后来冰川退缩,就再没有挪动过。

回到公路,往里面村庄的方向走了十几分钟,然后转到右边一条下坡的岔道,到达两片冰湖之间的一个陆桥,从这里可以走到冰湖的另一头。那边的角度应该就能看见来古冰川了。

沿着依稀可辨的小路往前,这里没有游客,只有几只悠闲的牦牛。山坡上的树木已经开始变黄,被阳光照得金灿灿的,远处几面都是雪山,我们仿佛走入了一个只属于我们俩的虚拟幻境。







雪山上刮来的重力风很猛烈,带着寒意,好在阳光让人很温暖。迈开双腿自由前行的惬意,是坐车无法替代的。
走到陆桥的另一头,爬上冰湖边陡峭的山崖,小路穿行于树林中,一边就是数十米高的悬崖,俯瞰着宽广的冰湖。





不久,亚隆冰川就从冰湖远处显现了出来。亚隆冰川是来古冰川中最大的一条,发源于几座6000米+的雪山群之中,由数条冰川汇合而成。长20多公里,末端最窄处有两公里宽,上方宽度可达5公里以上。
即使在全 西藏 ,这样的尺寸也算冰川中的巨无霸了。





从这里看去,亚隆冰川像一条徐徐而下的大河,上面灰白相间的条纹,又像一条条跑道。因为它的上游由多条冰川会合而成,每条冰川原先两侧摩擦山体,夹带着很多山石,中间则是相对纯净的冰雪,汇聚后原来支流两侧的杂质就成了干流中间的灰色条纹。
看到亚隆冰川,就理解它前面的湖为何如此大了。巨型冰川,当然也会有巨型的冰湖。





这条小路应该可以一直通到亚隆冰川边,但还有好几公里路。从这里看去,有些地方很窄,旁边就是悬崖,加上时间已不早,我们就没有继续向前。坐在石头上吃着路餐,看着远处的雪山,静静享受这片独属于我们的天地。这里居然还有4G网络,和各自的家长通了视频,跟他们分享了眼前壮美的景色。
来古冰川附近的雪山。











( 本文作者 : Kora )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www.sxzxc.com/thread-37431-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