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2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哀牢山遇难同行所做的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概述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11-26 08:3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先向哀牢山遇难的地质调查队员默哀致敬。此次云南哀牢山遇难的地质调查队员,从事的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应该是全称叫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也叫一类森林资源调查)。我从1999年-2021年先后参与从事了5期,时间跨度22年。
    森林资源清查是国家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掌控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动态为目的,以固定样地为主,每5年进行一次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制度。是写入《森林法》的法定职责,同时,也是监督检查领导干部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合理制定采伐限额的主要依据。通过清查,可以及时、准确查清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分析消长动态,客观评价林业建设成效,为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固定样地(此次地质调查队员的目标工作地点)自1983年开始布设,点位分布方法是机械抽样法:在地图上按照公里网格,每8-4公里一个抽取点。圈出公里网十字交叉点作为抽取的固定样地西南角起点。        1983年第一次确定调查样地使用导线测量法,原理是使用地图上的固定标志物(山顶、导航架、交汇沟口,房屋),通过图面量取确定方位角和距离,再徒步到实地找到固定标志物(山顶、导航架、交汇沟口、房屋),再使用森林罗盘的导线测量法找到固定样地西南角,用水泥桩做固定标志以便于后期寻找样地西南角。
   固定样地测量大小要求800平方米。是固定边长为28.28米的正方形样地。从西南角开始使用闭合导线测量方法,沿北-东-南-西的方向做闭合边界测量,固定四个角位置,后期每期需要找到之前固定的位置(所以通过埋设水泥桩便于下次寻找)。
   固定样地测量精度要求:5年后去现地找到西南角水泥桩才能开始现地工作,有地形变化和人为破坏的,要么通过固定标志物重新按照方位角和距离量出来,要么在前期做过的记号,按照记录的角度和距离量出来(复位精度要求不得超过30厘米)。后期每次找到水泥桩才能开展工作。在丛林中找到这个水泥桩,还是5年去找一次,无异于大海捞针。有了gps定位后,还好找一点。
   边界测量的重要性:固定边界以防止多测或者少测量树木影响精度。所以这个边界的闭合导线测量,回归到起点的精度偏差必须小于50厘米,否则,重新测量。
     现地工作量(此次地质调查队员到达后需要开展的工作):主要开展每木检尺和植物分类、生物多样性调查、土壤调查等等。树木测量要求精度:每个保留木(上期测量过,本期仍然在的树木,全部都有树木编号)要求百分百复位不能错位漏测,以确保生长量精准,胸径测量位置偏差不得大于0.3厘米,需要每次用红漆标记(买的红漆太浓,得用汽油稀释后涂画)胸径测量精度不得大于0.3厘米。新进树木全部测量并接上编号。
    胸径测量位置精度的重要性:防止本期测量比上期小,或者大于的不符合生长逻辑。以求得更精准的生长量和蓄积量数据。
   根据工作量需要的部署:按照四人的配置,大多数点可以做到一天完成,按照三人配置,大部分有林地工作时间需要2天左右。部分区域需要3天乃至以上。现地工作内容主要一是样地边界复位,每次需要用森林罗盘(所以森林罗盘的作用是工作,不是导航)打设4条28.28米宽度的样地。做好样地周边标志,栽固定标志(水泥桩等),需要三人(一名罗盘操手、一名标杆操手、一名边界清理员同时栽好标志桩);二是样木复位,需要将上期测量过的每株样木完全复位测量胸径、树高、方位角,钉标志树牌,划标记红漆。需要四名人员负责(一名罗盘操手、一名测树员,一名标志设立员,一名纸媒和平板记录员);三是前期样地数据录入,每组需要一人专人负责。每个样地录入时间平均为1-3小时。由各组自行解决;四是内业整理,由各组统一进行。五是检查验收。按照百分比确定调查质量,抽检样地不合格到一定数量的,需要全面返工。
    费用和后勤保障:按照最低配置:本地59个固定样地:后勤保障:主要涉及车辆、住宿等,需要大量经费支持。一是器材装备采购,由于2009年使用了平板电脑记录GPS轨迹和测量记录,在现地不能碰撞或被磁力消磁影响定位,考虑现地工作环境均为野外的安全问题,每人员需购买如下器材(基本满足的需要):迷彩服各一套,军用高腰解放鞋一双、各类跌打损伤、防中暑、防蚊虫、防蛇、防蜂蜇等药品及急救药包(内含包扎用品),大容量水壶、背包(用于装个人用品、食物、水、部分仪器);测绳(导线测量),测高仪(树高测量),工兵铲(用于现地挖坑栽桩、砍dao6把(用于砍灌、边界、刮树皮等)、钉锤3把、铝制树牌2000个(树木标记使用)。平板电脑,大约需要资金***万元。二是交通、住宿、向导、民工费用:交通建议统一包车,每个工作日按照平均400元计算,约需要85个工作日,共需费用***元;住宿费按照30个林地需要住宿计算,约需住宿270人次,共需费用13500元,向导费用按照55个点每个按照150元计算,共需8250元,民工费用按照大工共55个点计算,每个150元计算,共需要8250元。最后其他检查验收费用按照指导3个点、验收5个点计算,需要8000元,其他不可遇见费用按照3200元计算。费用总合计72500元。平均每个点1372元左右。通常该项工作使用包干制,不够的自己垫付。
只能说,很多情况下实际工作经费不足以在确定安全前提下去完成。以前都是用摩托车。2014年,山区道路才有所改观,大量使用包车。为了节省经费,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置专业的户外安全装备,以及减少向导民工工作费用,部分调查队员都是自己干。
    该项工作的历史渊源:此项工作专业技术和精度要求很高,2019年以前都是林业部门主管,由当地林业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通常林业部门安排部署是5年一个调查年度,调查年度必须从春夏季到秋冬季节全面完成,以免气候影响植物分类和调查安全。2019年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明确到自然资源部,由地质调查部门承担。按照每年完成20%进度的轮着干,以形成5年一个周期,所以冬季也会进山干活。
   该项工作的风险和难度:工作量巨大,地形分布如果提升到全省范围,存在地形多样化,气候跨度多样化,风险高于当地组织调查。部分样地涉密区域,难度更大。。到达难度远超过许多无人区徒步穿越,自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以来,很多山区已经没有小路。部分样地的到达,需要穿越丛林荆棘、涉水河流、攀爬岩壁。
      现地调查难度:边界测量在山区按照水平直线进行,为了保障精度,需要砍除直线位置上的树木以保障视野通透,28.28米在坡度40度的陡坡上,经常需要分站测量,每站只能拉几米是常见情况。而且这个难度和危险成都很好,有的边界无法立足!树木测量:一个样地测量树木数量多于100到300株是常见的。,一个树对不上号码,就得附近反复寻找。
      抵达现地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工作量大概就是3个小时-5个小时左右。主要的难在徒步前往目标,类似于定向越野,然后找到需要工作的地方是很费神的,大量的工作时间都用在绕来绕去找固定样地西南角了。受天气影响,经常无法外出作业,所以赶工作进度是常事,甚至为了工作进度连夜转场寻找适合开展工作的样地。
所以大家以为是迷路,应该是坚持工作需要无法快速撤出!
   如果只是去找个路径出入,那就简单了,但找到工作的地点。。。在原始森林里找到800平方米的样地,还要精准的找到样地西南角的水泥桩,大海捞针!。。。。。不能找到就没有办法开展工作。我们有一个样地反复去找了5天才找到的,找不到工作就没办法开展,在此巨大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面前,以及日复一日的重复此项工作面前,减少与工作无关或者关联不紧要的装备携带是常见的。
    需要使用的专业知识:测量测绘学、测树学,统计、野生动植物辨识、户外生存(主要是失温处理,岩壁、河流、瀑布通过技术)另外,此项工作遭遇野生动物很普遍,我们有同行和熊近距离到只有3米,侥幸相安无事。我曾被土蜂围攻,蜇伤38处。每期都有队员坠崖、滑坠摔伤。
    工作环境很脏,每天全身泥土、枯枝落叶,衣服手上啥时候都是不小心沾的红漆,衣服上的一般难以洗掉。在刺从里穿行,衣服挂破事家常便饭。回家就算洗澡了,躺下休息,早上一床的土、树枝的渣渣常见。长期需要负重徒步,走没有路的地方,深一脚浅一脚,有的低矮灌木丛,只能狗一样爬着穿过。一天工作做完手臂、脸上、脖子等缺少防护的皮肤划伤、扎破常见,湿滑的地方失足滑坠摔伤也有。    这个工作基本就没有家一样:专职的调查队员,一年四季都在出勤。。谈对象很难,有老婆孩子的,很难照顾。。。 一句话总结:这几名调查队员不仅具备连续作战、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军旅精神,同时还有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致敬并默哀!
     调查方法的评述:这种继承于前苏联30年代调查的方法,都快一百年历史了,基础理论并没有更新。从职业学校到大学的课本,这些测树学、测量学、森林经营经理学的基础理论都没有大的变化,树木蓄积的计算是通过归纳的形状指数和树平均高度、胸径断面积,按照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求算出来的。基于这个理论体系,需要进山进行树种鉴别和每木检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模拟数据,并不完全精准。
      应该说,至少这项工作已经积累了30多年,高达几万个固定样本的数据。样本数据细致到坡向、坡度、坡位、海拔、植被种类、树龄、高度、胸径、土层厚度等多20多项调查因子。结合现在的卫星遥感信息技术,是完全有可能细致区划不同树种、年龄、环境的小班。然后抽取样本建立不同的模型进行推演。从而大大减少进入现地的工作量。。期待科研机构能够尽快更新!科考很辛苦,但不能一直故步自封。
  
https://bbs.8264.com/thread-2221301-1-1.html这是2014年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在此项工作期间,受伤是家常便饭,遭遇野兽毒虫是常见事情。  
     不要质疑调查队员会不会什么两步路、六只脚APP导航软件,在使用导航设备上,工作人员都是实践性专家。路径选择能力上优于绝大多数户外徒步爱好者。找路,这是调查队员吃饭的本事。     事故原因个人分析:到达目标地点附近后,兜兜转转的寻找工作样地,以及样地水泥桩等标志物,为了完成工作目标滞留,遭遇大雨和降温失温。
一句话总结:这几名调查队员不仅具备连续作战、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军旅精神,同时还有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致敬并默哀!
对一些不解的分析:
装备:通常是准备的有露营装备,但没有携带露营装备,是为了节省工作时间。东西背多了难得背,不是玩户外宁愿多背一两保障安全,这是日复一日的工作,只愿意少背一点减轻工作量。
服装:贵的冲锋衣不能当工作服,这个强度,几个月衣服就废了。或者说,现有的所有品牌冲锋衣,还没有能够完全满足这种工作需要的。
食物:两天来说,所携带食物没毛病,够吃,营养成分分析就免了,都这么干,天天都吃的这个,就是早餐和晚上在集镇或者村子可以吃碗面什么的,隔几天修整才能有两个菜喝两口。
撤离路线:不存在迷路,迷路对野外工作人员来说,带着rtk和平板电脑,随便也能趟个路出来。况且能进去并找到样地附近,就不存在迷路的说法。
rtk通联:没信号,开了也没用。
生火:大雨,潮湿,生不了火,生着了也没有办法持续保持火源。
磁力紊乱绕圈:受磁力影响无法找到西南水泥桩这个可能有,但找不到回家的路那是瞎说,这个工作经常找不到工作点,就在工作点附近转悠找来找去。因为在山里,看哪里都差不多,必须找到前期的砍痕、红漆、水泥桩才能辨认到样地的位置,测树的时候每个树测量也得在现地绕来绕去,上下左右的把每棵树都测量了。     什么鬼打墙,我呸!探索未知世界并让未知世界已知,是每个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为什么没有撤离:工作没有结束,遭遇大雨降温。撤不出来,撤到哪里都是一样失温,别忘记甘肃白银越野跑从降温到人员遇难就那么短短的时间!!!!不如原地附近有个休息点。


往期工作照片




























行进途中照片





  
行进途中

























这就是RtK..在密林中携带所有的测量装备,不像户外徒步一样可以一包装完,是很麻烦的事,然后至于通信功能,,我就不细说了。自然有专业的解释。事故是意外是肯定了。。
来自青山下 发表于 2021-11-25 08:58

是不是暴露了很多野外工作者不知道      没有移动联通电信基站信号, 每部智能手机(哪怕是几百块的)照样还可以收美国GPS卫星进行导航的户外常识

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这是其一,其二,论导航定位,专业工具比手机好多了,迷路是不存在的。RTK里面记录的轨迹比户外的靠谱sqt7932 发表于 2021-11-25 08:46

[
户外导航不需要手机信号,有GPS卫星信号就行。对户外工作人员使用GPS户外导航工具应该作为从业资格的强制要求。

我反复说了,这个和迷路没有关系,就是迷路,使用RTK和平板电脑找路出来对我们这种工作人员来说,是很轻松的事。
说开了,是工作还没有结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撤出来。sqt7932 发表于 2021-11-25 09:25

[具体情况我们不了解,新闻报道说是因为罗盘失灵他们在第一天窝棚附近反复转圈,一直到不了预定的采样点,如果不迷路怎么会到不了采样点,采样点应该有具体的经纬度坐标吧。报道说是早上九点多进山,五个小时的行程,下午三点就该到了,晚上还生了火。

罗盘是到达现地后工作使用的工具,没有导航的作用。1.2亩的样地,经常会出现就在身边不远,摸来摸去找不到,因为林子里面看哪里都差不多。采样点一定是有比经纬度更精准的公里网坐标的,但是前期定的点是没有用RTK的,是使用GPS定的轨迹和坐标,在深山里面GPS的信号也不好使,不排除因为树林茂密,山地地形影响没有信号,无法定位的可能,或者定位后偏差比较大。所以到现地,还得去找工作的样地,找到样地了,对样地的树木每木检尺,也是要在那1.2亩地上下绕,这样才能把每个树都复位调查了。2186 发表于 2021-11-25 09:53

他们因迷路而不能及时到达定位点,就此耽误了时间。听你说的,RTK虽然记录轨迹比较精确,但并非有效的定位导航工具。如果他们配备专业的GPS定位导航工具,应该可以避免迷路。佳明和国产品牌有很多此类工具可以选择。另一方面,这些人的野外生存技能确实令人怀疑,估计单位没有进行过有效的培训。不过,主要问题还是低估风险,准备不足,这也是单位管理的问题。

如果只是去找个路径出入,那就简单了,找到工作的地点。。。在原始森林里找到1.2亩的样地。。。。。通常都能找到,个别找不到了多转转也能找到。风险评估肯定是有,常年做这个,习以为常了,所以大意不排除。那年的话 发表于 2021-11-25 10:01

如果只是去找个路径出入,那就简单了,找到工作的地点。。。在原始森林里找到1.2亩的样地。。。。。通常都能找到,个别找不到了多转转也能找到。风险评估肯定是有,常年做这个,习以为常了,所以大意不排除。

准备工作不充分,这个是有的。或者准备了,因为经常干,经常能平安返回。所以。。。2186 发表于 2021-11-25 09:53

他们因迷路而不能及时到达定位点,就此耽误了时间。听你说的,RTK虽然记录轨迹比较精确,但并非有效的定位导航工具。如果他们配备专业的GPS定位导航工具,应该可以避免迷路。佳明和国产品牌有很多此类工具可以选择。另一方面,这些人的野外生存技能确实令人怀疑,估计单位没有进行过有效的培训。不过,主要问题还是低估风险,准备不足,这也是单位管理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找到前期的水泥桩,以及树上5年前做的红漆标记,才能确认样地位置,找到西南角的水泥桩并定位确认边界,才能开始工作。在林子里面找个水泥桩。。。。即使是有先进的导航设备。。那个难度,真***是太难了,而且,地质调查队是接手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后的第一个工作年度,没有前期去过的工作人员带路。。真的是大海捞针  
2186 发表于 2021-11-25 11:34

网上抄了几句,大意是肯定的,但也是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https://new.qq.com/omn/20211125/20211125A01AJT00.html
红星新闻:RTK是要求进山的时候就打开,还是到样地再打开?
王宇:目标任务是搞样地测量,一般到样地测量时才会打开,它们的电池容量也是有......

第一,在没有信号的区域,开了没有通联的作用,一直开没电了影响工作,因为每个树都需要RTK定位!耗电量大!第二:没有北斗是给搜救带来了困难,就是发送了求救信号,救援人员也无法在失温殉职前赶到。
第三:从进入目标区域,实际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了,但是如果找不到水泥桩和标记,就没有办法完成工作
。现地的工作精度要求,可以看看我的帖子,谢谢。
sqt7932 发表于 2021-11-25 10:45

是不是有迷路的问题等官方的调查结论吧,记者的报道我们不能全信,报道的是他们转圈的地方不是在采样点附近,采样点在几百米外,找不到采样点也很正常了,这种报道如果是真实情况的话,很难相信他们使用了GPS工具。看了视频新闻树林子不是很密,不然无人机很难从空中拍到他们,我们在很多原始森林徒步过,GPS信号是没有问题的,具体哀牢山出事那里是不是GPS信号异常就不清楚了。

至于为什么距离采样点几百米找不到。只有去干过这个工作的人才知道,找不到工作点然后跑几次才能找到工作点,是在这个工作中常见的情况。和Gps的关系我不想说了。  
微野 发表于 2021-11-25 13:19

鬼打墙的事确实遇到过.75年秋天,我们在大兴安岭腹地原始森林作业,方圆几十公里无人区,有9个人傍晚去营地附近採松果,到晚上8,9点钟还没回来,营地里的人急了,敲脸盆,吹哨,隔5分钟点一个雷管,折腾到半夜.第二天早上9个人才回来,说是天黑找不到方向,一直在树林里转圈,走来走去又回到老地方,后来不敢走了,零下5,6度的气温,靠点篝火围坐到天亮,这才发现离营地还不到5百米.敲脸盆的声音都能听到,但因为四面环山,回声环绕,还是辨不清方向.

找不着路,林子里面正常不过了,走哪里都差不多。我出去爬山也遇到过找不到路,早点扎营,第二天再走就是了。sqt7932 发表于 2021-11-25 13:43

向前辈致敬,那个年代从事野外工作的人都有超强的体力与野外生存能力,业务也很熟练,在有现代化装备的今天出现哀牢山这样的事故,真的是匪夷所思,很难理解。

那个年代做这个工作也有很多人遭遇不测,只是媒体没有现在怎么发达,不会像现在的媒体一样各种博眼球。  
sqt7932 发表于 2021-11-25 13:54

[
王宇坦言,此次事故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云南地质工作高峰时期,仅地矿系统就有从业人员2万多人,也只发生过个别地质队员在陡崖边、溶洞里探测时失足摔落伤亡的事件,从未发生过3人以上地质队员遇难的重大事件。” 这是官方的说法  

确实,个别队员牺牲的情况有,群体性的真是少见,今年是个失温年。。。

jeffchou 发表于 2021-11-25 14:38

不太明白,进山穿迷彩服,是为了偷摸让人找不到自己么???

这是我们这个区域,夏季工作使用的,便宜,脏了扔了不可惜。  
jeffchou 发表于 2021-11-25 14:55

有一点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携带那种便宜的雨衣进山区??如果遇到大雨大风,这种雨衣分分钟就碎了。
30多块钱的雨衣不好么?还能用很多次?
还是说这点保命的钱都不愿意花或者不在我们的勘探费用里??匪夷所思。
失温这种事情,你不带个专业点的防水设备进去,岂不是危险很大么

毕竟做这种工作,去到的恶劣环境会很多。习惯了。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www.sxzxc.com/thread-40690-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