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鳌太穿越游记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6-3 08:3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书记载:
秦岭,秦以前称昆仑,属于昆仑山余脉。在距今8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形成以南北褶皱带构造格架后,又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快断式垂直升降运动和时间的打磨,才横空出世,形成了现在秦岭的格局。
秦岭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秦岭。广义上的秦岭是指横贯祖国版图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山脉,自西向东排列十分整齐。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为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长约1600多公里,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而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关中平原)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汉江谷地)止于嘉陵江。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汉江四条河流的分水岭。人们口中说的八水绕长安(西安),其中有七条来自秦岭。
秦岭山脉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属于古老的褶皱断层山隆起带,是一个广阔的侵蚀剥蚀地区。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峡谷,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南坡山麓缓长,坡势较缓,多河流峡谷。此段名山云集,万木葱茏,南北方物产丰富,动植物品种繁多,其中动物470多种,植物3800多种。由于气候、温度、地形均呈现很大差异性变化,因此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有“马头观桃花,马尾扫风雪”之景致和“南稻北麦,南船北马”之说。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气候,以北属于暖湿带气候。气候,河流,动植物,土壤,包括农作物,甚至生活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长期以来,人们把秦岭看做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自然资源丰富,除了多种矿产资源以外,素有“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的美誉。它还是全国有名的天然药库,草药一千多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就有286个种类。山上漫天飞雪,山下硕果累累。这就是秦岭给予八百里秦川最慷慨的馈赠。
关中平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关乎到国计民生,古时候牢牢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属高层管辖,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央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首先应该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吃饱肚子,而后才有动力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因此在秦岭的庇护下,先秦的君王们靠农耕展开了发展壮大,吞并扩展土地人口的强国之路,不但借此横扫四方,奋六世之力完成了中华统一的春秋霸业,而且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秦岭也由此成为大秦王朝的龙兴之地。所以秦岭山脉不但改变了中国的自然格局,同时对后来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军事活动,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强烈、深刻的影响。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春秋,完善于秦汉,集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适时农耕的二十四节气也由此而来。
与此同时,秦岭更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涌现和留下深刻印迹的有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天子之师王九思、全真圣祖王重阳、文财神刘海、武财神赵公明、文史真人尹喜、药王孙思邈、商山四皓公、汉初三杰之一张良、西周元勋姜子牙、诗佛王维、麻衣子李和、唐高僧玄奘、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日本佛教真言宗初祖空海法师(在此从师于惠果大师)。文人李白,白居易,王维,苏轼等历代诗人都曾登临秦岭,或挥笔豪放,书写秦岭的雄浑、奔放,或淡雅、内敛,挥洒着他们对秦岭山水的感悟。更诞生了发轫于此的道家鼻祖老子及其所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理论的《道德经》,并发扬光大,被后人神话为道教天神教祖太上老君。北宋大儒,被称为横渠先生的儒家思想关学先祖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揭示了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墚,每一道塬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从古至今孕育、活跃、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批名垂青史的人物。


线路简介:
“太白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理志》中,旧属武功县,隋、唐后沿用至今。因其山高势险,故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之说。《水经注》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太白山顶常年气候寒冷,冰冻时间很长,没有夏天,春秋相连。过去,人们以太白山气势巍然,风雨无时,仅在六月盛暑时,始通行人,六月以外,雾雪塞路,人迹罕至,以至《水经注》有“山下行军,不得鼓角,则疾风雨至”的近乎神话之说。说明山上气候比一般高山地区更复杂且多变,常年出现狂风、大雨、冰雹、暴雨、浓雾、冰雪等恶劣天气,由于是第四季冰川地貌,石海遗迹遍布,终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山峰陡峭,石海茫茫,夏历四季,而且夏季水源稀缺。一年中寒冷期长达9到10个月。全年平均气温极少超过8度,极端气温可至零下三十多度。被古人称之为“天下之大阻”。
征服高山是人类的天性,至今太白山下立有一块石碑,记录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56年中国第一支国家登山队成立,目的主要是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了检验队伍实力,中国登山队把首次登山训练安排在了秦岭主峰太白山(除了海拔,两处的气候,地形地貌及其相似)。当年4月25日,由32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登山队在苏联专家的训练和带领下,全部登顶拔仙台,拉开了中国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又于四年之后的5月25日清晨4点20分(北京时间)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并宣示和捍卫主权,从此不断走向辉煌。也正是这次登山,神秘的太白山才再次走进了现代人们的视野。
鳌太线,是驴友们的称谓,2004年7月,据称最早是由西安的驴友巴戈一行四人在当地向导和采药的药农协助下走通,当时他们就被鳌太多变的天气,以及超出想象的强度震惊到了,因为鳌太穿越难度强度太大,天气、体能等不确定因素太多,预感到这条线路以后可能会出事,于是四人约定谁也不许把数据和线路分享出去,不对外提及此事,怕引起外界关注,担心公布后慕名而来的各地驴友出现意外事故。但由于众所周知或者说有意无意、而又无法描述的原因,还是”不幸”泄露了出去。
鳌太线是一条纵贯秦岭两个主峰鳌山导航架与太白山拔仙台之间的主脉线路,整体呈C字型,两峰间直距30多公里,实际距离超过90公里。山体东西展布,横亘宝鸡市太白县境中东部,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也是陕西省内关中平原和陕南汉中地区的界山。太白山的主峰拔仙台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峰,海拔3767.2米。而鳌山,也被称之为武功山、西太白,标志塔海拔3475米,也是秦岭山脉中最原始的区域。鳌太线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因其海拔高,坡度陡,环境恶劣,攀爬难度大,气候变化无常,昼夜温差悬殊,沿途没有补给点著称。对装备方面,身体方面,心理素质方面,所携带物品食品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近年来被认为是中国五大最艰难的徒步线路之一。也由此成为了众多爱好户外运动的驴友们心驰神往的圣地,吸引国内无数驴友的神往。进而导致近些年山难不断,但更引起了各地驴友的关注和趋之若鹜。本人也算是其中之一。
按攻略所述我们要翻越十七座三千米以上的山峰,其中大部分时间行走在高海拔无人区,在几乎没有道路的情况下,穿越原始森林、巨石阵和灌木丛夹杂着石头的高山草甸,要攀爬数不清的石堆山崖;每个人还要背负这些天所需要的物资,包括食品、帐篷、睡袋等在内的各种生活必需品的背包。
装备:
1.(衣)冲锋衣裤、抓绒衣裤、高帮防水登山鞋、防水袜速干袜各两双、保暖帽/遮阳帽(未带太阳眼镜,因为对好天气不抱什么希望);排汗内衣裤、抓绒和防水手套各一副;2.(食)个人食品按5+1天的量带,买的是两种脱水蔬菜,六小包榨菜和六个咸鸭蛋可以补充盐分,一斤半挂面,炉头、一个大锅(为了减重没带小锅、平底锅和简易餐具)及高山气罐四个(其中两个上山前在农家给了队友);3.(住)帐篷、睡袋(-15度,1200克鸭绒睡袋)、地席、防潮垫、急救毯、头灯和手电筒;4.(行)75+10升登山背包、登山杖(双杖)、护膝、防雨罩、雨衣;5.(证件)身份证、少量现金(现在基本上哪都能用手机支付);6.洗漱用品,润唇膏、餐巾纸、黑色加厚垃圾袋(一小两大,小的装垃圾,大的可以挡雨或者当雨衣以及应急保暖用);7.(数码产品)两部手机(一部关机备用)、六节头灯备用电池(每节3800毫安),一万毫安手机充电宝。特别要提一下的是还配了手机、手电、头灯可以互充的连接线,以备不时之需。;8.(常用药品)感冒药、大小创可贴、黄连素、葡萄糖、消炎喷剂。
户外徒步天气很重要,特别是鳌太这样的线路,得注意保暖。另外装备尽量轻量化,长线徒步穿越必须注意负重,尽量轻装简从,还有心理的准备和情绪的控制,才能走下来。因对此次徒步足够重视,准备了小半年(其实近两三年一直心心念念的想去而不敢去,这次正好看到有网上的户外驴友约AA队),我搜罗了几乎网上所有关于鳌太穿越的信息和游记,反复看了8264上西安唯一做的关于穿越鳌太的直播,并加了他微信好友了解情况,做了详细的攻略,带了两部手机,每部都分别在户外助手六只脚和两步路下载了离线地图和前辈拍的照片,以防万一。并且还做了一套纸质的地图和线路简介,并去以前一起走过线的驴友小周店里做了防水处理。
称了下背包总重量43斤多(不包括水)。在组队的临时群里一说,领队和同队人员便马上反应强烈,一再嘱咐减重减重再减重,但考虑到毕竟是AA队,再则听领队说原本请的当地向导因故不能来带队了,本来左思右想拿出来的小部分东西在临出发前还是一股脑儿塞包里了,并增加了一个星期的压缩饼干。后来才知道我的包最重,同队有的比我轻了一半还多。重就重吧,反正已经想好了,到时走不动就慢慢走呗,心里寻思攻略尽量做到家,装备尽量带足,有些东西就是没派上用场也得带着以防万一。就是到时候会拖累同伴,但总比出意外好。难得就这么任性一回吧。其实这也是为自身安全考虑。








行程安排:
此次七人队,按照AA队的惯常模式各自按约定时间赶往当地事先联系好的农家集合,其余六名队友除了领队百舸,都没见过。出发前百舸提前租了一部卫星电话,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其中自然包括每天的营地和下撤线路,实际行程随机按当时的天气情况定。
说起领队百舸,是一位很不错的,山里长大的小伙子,别看都是从大城市出发,其实好多玩户外的驴友大多数是外地在一二线城市打拼。他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暂时逃离城市回归山野,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息。城市出行的客流量又多,于是难免会发生些不愉快的事情,让当地人产生不少误解,好赖反正都是你们城里人做的,。特别走长线的城里人少之又少,造成跑哪哪都说你不像城里人,此次队伍就俺一个是出发地土著。俺跟着百舸去过两个地方,是个很懂事很热情而又知道短板理论,在整个行程中鞍前马后照顾到就是自己累趴下也在所不辞的有为青年,而且在一次徒步中即使自己身体不适还在想方设法帮助队友。因此觉得他特靠谱,知道他组队鳌太,便放下心一路跟了来的。他知道每次出去不但要大家玩的开心,还得把每个人都安全带回来,一个都不能少。
早晨八点多起来,从农家房间的窗口向外望去,天色不错,能见度较高,薄雾中一眼能望见窗外不远处南面整个山形的轮廓。近处则都被农田所覆盖。由于地处较为偏远,四周又多大山,人烟稀少,这里还是以农耕为主,相对来说与外界还是有些许隔绝,因此比较原始,山里人的日子,过得平缓而绵长,这里曾经是孕育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摇篮,但现在基本已经看不到仰韶文化的遗迹了。
下楼到院子里。大门外,一辆拖拉机载着一个大水箱“嗵嗵嗵”缓慢驶过,尘土飞扬。农家女主人手里拿着根透明水管站在门口洒水。见了我说:“咱们这里已经几个月没下雨了”然后边指着厨房说早饭在桌上,边又说我家老头讲了,这里马上就要下雨了,是你们给我们带来的好运,你们是福星。当然,看这门口满是厚厚尘土的泥路便知此地确实干旱持续有段时间了,但我可不想碰到下雨天,否则上山难度倍增,就更艰难了,甚至会使整个计划泡汤。
拿了洗漱用品走到水池边洗漱,看见一小个子在水池边洗鞋子,这才发现他就是昨天看见的四个人中的一个。
其实我和同队驴友阿珊昨天下午就到了,碰到四个也是来走鳌太的,他们两队人马分别来自北京和上海,正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讨论怎样修补装备和路上的注意事项,当听到他们计划用一天时间走完,便来了兴致,走近听听,取取经。其中一个穿了双破旧的登山鞋,正在说怎样修补脱胶的登山鞋,他叫夜色,来自南京,现在上海发展。这不仅让我想起前年AA队去新疆徒步其中两名驴友也是来自南京的领队,夜色说他们认识的。便跟我合影用手机把照片微信传给南京驴友疏影,对方马上回话说他们当然认识,说他是真正的强驴,南京户外的都知道。怪不得他们准备用一天时间走完呢。
从小个子驴友口中得知他们昨夜十一点就开始上山了,一路上走的很快,夜色体能超强。但为了抄近路,也许还走岔道了,到了山顶小个子感觉自己有点不舒服,可能一路跟得太紧,有点高反了。便放慢脚步继续走了一段,过了盆景园,大概在白起庙的位置附近(他自己也说不清具体位置,据他说反正四周都是大石头的地方),感觉还是没缓过劲来。跑在前面的夜色见同伴没跟上来,回头来找到他问情况。简单了解后小个子认为自己走到大爷海是没问题,但状态不佳,即使走下去肯定会拖同伴后腿,让他先走,自己看情况再说。加之是第一次走这条线,一个人继续走下去的话心里没底,所以准备放弃。夜色听后也没阻拦,相互交代了几句就返身继续前行,而他就近找了块大石头睡了一觉,醒来后觉得还是不太舒服,便果断决定下撤。
好可惜,来都来了。但是跑这样的线路,又是五天多的行程用一天完成,感觉不舒服就下撤也是对的,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来一趟不容易,此时能决定下撤其实是更不容易的事情,同样也是英雄,值得敬佩,给他点赞。
由于疫情开始到现在除了在家偶尔锻炼一下,已有半年多没出门徒步了。出发前,看了8264上唯一的直播,觉得很管用,不能开始就怕掉队,你追我赶的黑着头往上爬而体力不支产生高反就前功尽弃了,特别是第一天爬升尽量慢走适应海拔,加之还有昨天夜色队友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因此心里打定主意就是宁愿掉队也不使劲爬,毕竟自己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此次鳌太之行除了老陆比我小几岁,其余的五人可都是年轻人,能全程走下来就已经算成功了。而没想到我这一路几乎天天掉队在最后,拖油瓶拖了一路,丢人丢了一路。直到本次穿越结束,甚是羞愧不已。
因攻略上提到第一天基本上就是埋着头上山,体能消耗极大,考虑到自己的体能和年龄,怕头天就会拖全队的后腿,加上原本说好的向导因故不来了,心里担心。我昨夜跟领队商量着今早先出发按自己的节奏走到盆景园等他们,但领队百舸没答应,也就此作罢只得在农家等他们。




洗漱完毕,吃了早餐闲来无事,见小个子此时正忙着在打电话跟家人报平安和改签回上海的机票。农家女主人说丈夫一大清早就去地头浇水了。午饭还早,于是走出农家小院,漫无目的溜达着,望着明天要上山的方向,想先去看看,探探路。便沿着两旁种的云杉和塔柏的水泥路朝南向进山口走去。
水泥路两边都是蔬菜大棚,一路直走,发现路右侧的一条小水沟沿着这条水泥路流淌过来一直延伸到所住的农家小院,到了一个不大的村子后右转走三百多米后再左转上一条渣土路穿过村子便直上到进山口,粗略估计离住的农家大约也有五六里地的样子。山口正在修建龙王河口水库,碰到两辆装砂石的载重卡车经过绝尘而去,卷起厚厚的黄土后面还跟着一辆洒水车不停的放着熟悉的音乐喷洒着。没想到这里还挺讲究的,跟城里一样开始重视环保和空气污染。不过洒了水的渣土路更难走了,只能沿着路基边上跳跃着往上。走到上山口,左顾右盼就是找不到攻略中提到的警示牌,只看到此处正在修建水库闲人莫入的牌子。在对照了下轨迹和照片,确认此处就是上山口后才拍了照(心想也是,如果当地人在这山脚下就插上警示牌不就等于成了指路牌了么)。然后走到一侧正在修建中的水库口子上向下望去,水库还没有蓄水,感觉面积不是很大,但非常深。刚掏出手机想拍照就被几个保安冲过来呵斥,不许拍照不许再往前走了,赶紧回去,便乖乖地收起手机往回走。
等返回农家已近中午,农家老板在院门口笑盈盈地说:“地干,浇水,一个人忙不过来,中午将就吃面吧”。然后又指着两旁的树说:”这些云杉和塔柏都是新种的,年前已经卖了一批”。还得意地说他在县城买了两套房子,儿子已经搬去县城里住,平时周末会送些荤菜过来和带一些这里的蔬菜回去。看来他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不比城里人差。
说是吃面,其实还是有两大盘菜当浇头。农家端上桌,指着一旁的两瓶白酒说喝酒不,别人送的,我不喝酒,你要喝就开了喝吧,不要你钱。因此喝了点酒后又联系我们领队。由于是网上结伴约的AA队,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正从不同的方向在赶来的路上。领队还说为了避开检查的人,我们可能明天凌晨就要上山,于是吃完后又上楼睡觉,养精蓄锐。
一觉醒来已是下午四点多钟,起来洗了把脸,见其他队友还没到。便又出门随便溜达一圈,这次是反向往进村的方向逛去,看路上貌似下了点小雨,走不多远便发现一条彩色健身步道,沿着农田的边沿蜿蜒向远处延伸,田间地头散落着三三两两的当地人在干农活。步道上还架着一座迷你型的拉索桥。步道边是一条快干涸的小溪,紧贴着的就是342国道。
没想到全民健身都发展到山里人的田间地头了,好厉害。昨天是乘车直接到村口农家的,因此没注意。
此时一个女孩子带着个小男孩骑着一大一小两辆山地车经过,见我望着不远处的山口方向便说是来这里爬山的吧?现在上山的路被封禁了,来这里爬山的人没以前多了。山上很危险的,天气变化太大,山下小雨,山上大雨倾盆,冬天还刮白毛风,非常吓人的,我们当地人上山都不敢大声说话,悄悄的走,而且除了上山采药的药农,本地人都不会随意上去,所以这些年出事的反而都是你们外地来爬山的。
想想也是,说实在的类似这样的哪哪都一样,就像南京东路和外滩,真正去溜达的上海本地人没几个。继而转头看着小溪对面车来人往的国道,觉得来鳌太还是挺方便,只要喜欢户外,不管自己体能技能经验如何,谁谁都能来,这么大个山,想拦都拦不住。并不像大多数徒步线路几乎都在深山老林里头,进去得七绕八拐大费周章。也许这同样是这条线出事概率高的缘故之一吧。这就好比进入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不需要学历,不需要资格认证,不需要考试,结果让那么多认知缺失的人进去当了一把韭菜被收割还趋之如骛是一个道理。虽然此行做了充分准备,但是我也不能完全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
此时一阵雾气飘过,我不知可若地笑了下。对方也笑笑,有些骄傲地说这是雾,不是你们城里的霾,一般穿成你这样的都是全国各地来这里爬山的,并指着我看的方向说,那最高的山峰就是火烧坡,是你们上山的必经之路,听大人说二十几年前有一次山上大火,不知道是雷击还是部队打炮,把山上的树木给引着火了,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呢,嘻嘻。山上那些之字形的是鳌山滑雪场,冬天来的人多,这里是西安的后花园。见我貌似不太想搭理她,一直呆呆看着不远处的山峰说我到现在还没敢上去过呢,随即腼腆地笑了下,说了声再见,便追上十几米开外的小男孩骑远了。
其实我哪是爱理不理,是不敢说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怕一开口被听出是外乡人的口音。这可是所住农家老板特意关照过的,别在外面瞎溜达和跟本地人交谈。因为你是陌生人,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等再回到农家小院,发现饭菜正在上桌,并发现队友们差不多先后到齐了,还多了一桌其他地方来的驴友。大家都很兴奋,晚饭后聚在一个大房间里,领队相互做了自我介绍:此行我们一共七人:领队百舸,阿珊,阿甩,小白,老陆,四海和我全部到位。另外一桌是几波人坐一起吃饭的,分别是北京队四人,山东济南两人组和同是上海来的两人组合。饭后上楼聚集在一个大房间相互介绍认识,讨论具体行程,其他几波人也来列席旁听,综合天气预报和农家老板的判断 ,有雨将至,至于会下多大谁也没底,因此最终商量后,由领队定下来明天凌晨三点整出发。讨论会结束后领队百舸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生死状”——免责协议书,每人两张,按规定签上自己的大名、身份证号、日期,一张领队留着,另外一张每个队员自己保存。


凌晨两点五十分,手机闹铃准时响起,几波人都起床忙碌开来。大家收拾好行装,简单洗漱后便背起登山包陆陆续续鱼贯出门。我们队人最多,半小时后在院门外集合完毕,最后一批踏上水泥路朝南向进山口出发。
一路上大气不敢出,连头灯都不敢开,摸黑悄悄走在黑暗中,怕碰到太保局的人。一直走到登山口,钻进了树林子里才各自打开头灯,沿着一根粗大的汩汩作响的黑色塑料水管向山上爬去。根据声音判断,先我们出发,昨晚住同一农家的队伍都在我们前面不远处。
我们开始渐次踏上了崎岖而又湿滑的登山之路,一路上祈祷不要下雨,因为山区一般下雨就会伴着起大雾。
练驴坡,今天要攀爬一千五百多米,从海拔一千七左右上升到超过三千二百米,关键还距离在8、9公里左右,加上从农家出发到登山口实际距离超过10公里。所以以往爬的什么好汉坡绝望坡啥的都是小巫见大巫。虽然目测有的路段坡度在三四十度上下,但基本上一路都是弯度不大的斜坡直上。我们按照预定计划早出发早扎营,怕路上有意外,多预留点时间后面就方便,早扎营利于找水源、视线好还可以观察第二天的行进路线。
几乎所有户外徒步爬山,开始的见面礼无外乎都是不断的,没完没了的爬升,而且坡度和长度在整个徒步过程中都占有不小的比重,即使是最普通的一日线也是如此。不过这也正常,爬山么,当然首先得上山,而且驴友的通病有如文人相轻又如情人般相爱相杀,谁都不服输。
一路上所有队员争相前进,喘气声此起彼伏。而我始终控制速度慢慢行走,一步又一步,争取不歇息,不紧不慢跟随着队伍,期望能过了肌肉的疲劳期,就能够匀速前进了。行进中别的队友休息我也休息,趁着队友出汗脱衣服我也驻足换气调节奏,绝不冒进。途中一直走在最前面的老陆不知何故鬼使神差的落到了后面,休息时领队喊了几声都无人应答,直到等了好几分钟才在后面应声。原来他在一处类似于暂时分叉又明显能汇合的路口走了另外一条路,以为是捷径,结果摔了一跤,磕到了膝盖,还好问题不大,继续赶路追了上来。不久我们便超过了先前出发的济南队的一名队员。看外表年龄比我还大,似乎不在状态,我们的领队一直走在最后压队,在兼顾队友的同时照顾他,想让他跟上我们的队伍,无奈走着走着他多次落在后面,不见了踪影。
过了大半个小时突然从侧面一片密林中横向走出一人,仔细看是济南队的另一名队员。他说他走岔道了,一个人走了半个多小时感觉线路不对又走回头路刚好遇上了我们。我们回头这才发现他的同伴又不见了。我们领队告诉他说他的队友刚才还跟我们在一起,估计离得不远。那人说没事儿,他的队友今天不在状态,我在这里等他。
趁着短暂的休息我们和济南驴友合了影,顺便等他队友,一番等待后直到听见后面有回音了,我们才起身告别继续爬坡。
到最后一段陡坡已经呼吸急促,喘的厉害,拼命用力呼吸给自己供氧。好似上长坡的老式蒸汽机火车,哼哧哼哧喘着粗气,嘴里就差没喷出蒸汽来。
总算上到坡顶,感觉前面的路缓,好走多了,轨迹显示这里就是火烧坡。一路继续走到一个稍微平缓一些的地方。老陆煮了茶水,给每人来了一杯,休整片刻便又钻进了满眼针阔叶混交林的里面坡。
没过多久队友们都超过了我,一个多小时后当我赶到2900营地,此时天蒙蒙亮,队友们在此休息,他们问我情况如何,我说没问题。然后他们嘱咐我休息一下,起身继续前进。我稍事休息后便继续前行。
大约在十点钟左右,上了一处平缓的地方,眼前到处是盛开的杜鹃花。此时迎面走来一人,说他是北京队的,陪着他哥和两个朋友走一段,前面上山时出汗了,有点儿冷,现在下山。前面就是盆景园了,有好几个驴友在休息,估计是你们队的吧,就在前面不远了。虽然没带任何装备,但见他穿着短袖衬衫,一副悠闲的样子,看来是个强驴,毕竟上到这里爬坡超过一千四百多米了。






  





上盆景园需要翻过一个小石海,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此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西藏以及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主要发育演化特征体现为石柱石笋(石芽),干谷石林,溶洞天坑,落水洞,以及漏斗陷塘,坡立谷,天生桥等地理现象。
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和云南石林,以及张家界武陵源黄龙洞,四川九寨沟等最为著名,享誉海内外。
仅仅十公里不到就已经是另一片天地,另外一个世界。才刚刚开始呢,只是给你一个下马威,让你先体验,感受一下鳌太冰缘地貌所独有的神奇艰难之旅。对于选择来此徒步的驴友来说,要克服负重和较高海拔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对付,都提前有心里准备,最主要担心和害怕的是当地喜怒无常的天气。
我们现在等于是从现代穿越到了两百多万年前的第四季冰期。而第四季冰川也以坚忍不拔的意志留存至今,迎接着我们的到来。除了石海,满眼都是高山杜鹃,这里的杜鹃高度不足一米,花期一般要到六月中旬左右。由于今年天气早暖的原因,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绽放开来。
此处海拔已经到了三千多米,周围是大片的落叶矮松林,高山杜鹃和第四季冰川造山运动所形成的一片向东倾斜的石海,落叶松曲折多姿,高山杜鹃争奇斗艳,石海壮观神奇。难怪当地人称这里为盆景园。
此时天气很好,能见度极高,站在盆景园向东南方向能望见整个西跑马梁的全貌,尽收眼底,蔚为壮观。虽然比起山下面积在几十甚至几百上千平方公里的墚塬只是一些小土堆小石头堆而已,但就是因为横亘在鳌太线上,在秦岭山脉的主脊,因此赋予了它不凡的出生,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怎么说都是雄伟壮观的存在,因为它天生占了先机。
拐了一个坡度不大的小弯,一眼就看见我的队友们坐在前面的一处开阔地休息。便径直走过去卸包坐下。由于出发得早,现在才上午十点钟,时间很是宽裕,天气也很给力,大家围坐着计划下一步的行程,一致同意领队在原先准备在药王庙扎营的基础上改为直接赶往水窝子营地。一天赶两天的路程。






  






  






  





接下来的目标是登顶鳌山,古称武功山,垂山,又被称之为西太白。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废改,但改来改去,山还是那座山,就在那里。
一路缓坡上下,没多久便到了位于鳌山大梁西北侧的白起庙。相传当年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百胜将军,眉县人白起少年时曾在此学习兵法,锻炼其筋骨的地方。
白起一生历70余战,从无败绩,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全歼24万人。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历时三年之久,秦赵之间著名的长平之战,这场两国之间战略级别的战争堪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最为彻底以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使得秦国的国威和军力更是就此如日中天,兵锋强盛震恐六国。作为世界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战役,其惨烈程度至今听闻起来,仍余威犹存。
据传白起一生嗜杀成性,特别是在秦军攻楚时饱受非议的以水淹郢都伤及无辜百姓数十万,以及坑杀赵卒四十万的长平之战,都是白起指挥的。故被称“人屠”。被罢免将军之后,回到家乡,在武功山(即鳌山)隐居,闭门思过,辟谷修道,深悔曾经杀人如麻。因而在秦王赐剑令其自裁时,毫无怨言。
第三种说法是白起旧部,常年跟随将军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一批祖籍眉县壮士,看到自己所敬仰的将军竟然惨遭如此下场而悲恸!他们悲愤填膺,弃甲归田,为了告慰将军英灵,让世人铭记这位功勋卓著的一代元戎,决定在这人迹罕至的所在为白起将军勒碑修庙,让将军英灵在这巍峨的鳌山之巅永远遥望秦川大地。他们用上好的红杉木雕刻了白起将军的神像置于庙内,灵位上书“武安君之神位”,门楣悬匾“白起庙”,焚香祭祀。一年后,他们又铸一高大铁牌立于庙前,以此纪念将军生前的丰功伟绩。只是现如今庙墙不知何时早已坍塌,铁牌和神像也不见了踪影。杂草丛中只留亘古不化的一圈石墙和石基与之相伴。凄凉而落寞。
大家拜了之后继续前行。








此时的线路从北朝南开始折而向东,过了白起庙之后,前面右侧陡坡下的雾在微风中开始向梁上慢慢袭来,还好不大,感觉这段路很好走。继续再往前行进,走不多久,吹来的薄雾渐渐弥漫开来,笼罩了整个大梁。并星星点点下起了小雨,这里的天气变化真快。按照轨迹看我们已经走在西跑马梁上,下一个标注点是导航架,但一路上起雾就是看不见,只有眼前氤氲在薄雾中的山梁。
好在微风中雾气不是很大,时浓时淡。大家都穿上雨衣,走走停停中辨识着方向,正疑惑间我隐约在漂浮的雾中看到了远处的导航架,和攻略中的图片一样,虽然一晃而过,但确定真的看到了,便大喊起来。于是伙伴们朝我指的方向看去,却啥都没看到,有队友说你可别瞎说哈,走迷路了,还是先对照下轨迹再说吧。我说我肯定看到了,而且确定不是幻觉,这时领队过来跟我确认到底看没看见,在我的再次肯定下决定朝我指的方向前进,不一会儿导航架就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同时还隐约看见北京队三人晃悠的身影。不禁欣喜若狂,冲向前面的乱石坡,向导航架扑去。
到了导航架就是到了鳌山顶(海拔3475米),其实就是一个被废弃的,用木桩搭建起来的多角锥形,内外架相连接的木制复合觇标,供他处进行照准观测。这种标对于标材和结构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要在大风中,特别是高山恶劣天气下做到不变形不倾斜,再加还需考虑防腐,由此可见搭建这个觇标的绝对是行家里手。这种标架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就是不知道当初是测量什么的,毕竟测量目的有几十个种类。但估计用于卫星导航不太可能,而以测量地形,形变,地籍,境界测绘的可能性比较大。现在竖了新的钢制觇标,用途更加广泛。旧的则成了驴友们徒步到达鳌山顶峰的标志性参照物。
大诗人李白当年在登上鳌山之巅,感叹于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写下《登太白峰》的千古佳句: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武功”指的就是今日的鳌山,寄情于山水的李白字太白不知道是不是从这里来的无从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是强驴。
上导航架要翻越一小片石海,爬上去就是导航架。此时早到的北京队开始起身沿着路迹向左前方出发了。我们自然是一番打卡拍照骚操作,然后并没有沿着北京队的路线走,而是直接向正前方前进。此时雾气大了起来,毛毛雨变成了小雨,但能见度还不错,在百米开外。我们在领队百舸的提醒下大家跟紧了一路前行,就是此处没有任何的参照物,在边走边辨别路迹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发现已经过了新导航架,迷雾中发现那个新导航架在我们行进路线的右后方时隐时现。






  





  




等雾气消散了些,我们也在半小时后到了药王庙,先前到达的北京队悠闲地在左侧不远处的断崖上拍照留念。
太白山上无闲草,认得草药遍地宝,从古至今吸引着从医的圣人,郎中。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隋末著名医学家,被称之为药圣的孙思邈了。曾居太白山十余年,从事采集、栽种、炮制中草药,潜心钻研药性,为民治病。所著《千金异方》收载药物800余种,并详细记载了2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制及主治功能。面对此庙,不知道老人家当初是否在此居住过,徒步采药途中路过是肯定的了。因此还有传说采药人上山不拜三太白,只拜孙思邈的说法。
观其外形,所谓的药王庙估计就是上山的药农为了能在祝愿自己采到好药的同时也祈求上苍给个好天气的场所。道家讲究“学医救人,悬壶济世,普度众生”,选择太白山这座药山(是草就是药),也是适得其所。但这里光秃秃的全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所以纵观这两处庙的遗迹,应该可以判断都绝非是白起和孙思邈居住过的地方。如此恶劣的天气,古时候又没有暖气,更没有帐篷睡袋。就是不冻死也会饿死。历史上也就没他们俩啥事儿了。




  



照例拍照后赶往下一站麦秸岭,在山口前停下稍事休息。虽然自上山后就没见过太阳,天气一直阴沉,下着毛毛雨,还是挺适合徒步。坐在垭口,俯瞰周围群山,令人心旷神怡。极目远眺,可以看到有两人在麦秸岭尽头末端移动,山势陡峭,风从南边刮来,阻挡着山峰北边的浓雾南侵,分界经纬分明。而回首看向来路,西侧的药王庙就在不远处的低凹处静静地伏着,凭着能见度,在远处开阔的西跑马梁上出现了两个人的身影,判断应该是济南队的两位驴友了,他们方向正确,正向药王庙方向移动。听他们自己讲还是当地户外俱乐部的领队,看来出发前都做足了功课。
眼前的麦秸岭高大巍峨,像身披铠甲的武士般耀武扬威的等待着我们去迎战(海拔3500米)。麦秸岭,也叫刀背墚或荞麦墚(墚的颜色近似荞麦),冬季才会显示它的威力。其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立于我们眼前。看过走冬鳌的照片才感觉吓人。麦秸岭是我们此次行程中第一个需要横切的山头。因现在已是初夏,路迹清晰,心里寻思难度不大,就算是一次热身吧。
队友们一个个鱼贯而下踏上横切麦秸岭的崎岖小路,前面上海队的两位小哥在尽头看着我们翻越石头。临近了一个说膝盖不舒服,在此坐着休息会儿。
过了麦秸岭又是乱石滩山梁,比较开阔,此时雾开始大了起来,我们沿着右边摸索着前进,一侧就是山崖,不敢靠近。在薄雾中此时我们有些迷路了,左冲右突,就是找不到路迹。查看手机轨迹却正走在轨迹上,而有路的地方却不在轨迹中,让人无所适从,于是只能顺着山崖边朝前方慢慢拐着走。此时遇到了赶上来的上海队两位小哥,走前头的手提未拉开的登山杖,看我们分散开来漫无目的走走停停的样子便说往前走,水窝子营地就在前面,马上就到了。
在上下了好几个不规则的乱石坡,总体是下行的路途中来到一处零星散落着一些气罐和生活垃圾的开阔地,而前方不远处就是一道横亘眼前云遮雾绕的山梁。
此地明显是一处营地。对照轨迹后领队说这里就是水窝子,今晚就在此扎营。此时天将黑未黑,大家各自找合适的地方卸包安营扎寨,埋锅造饭。
这里是一个垭口,不大不小的风中下着小雨夹小雪珠和飘着不大不小的雾,没有可取的水源,最近的按照攻略上说的在这处营地左下方五百米处。于是我们几个各自拿着水壶空瓶子跨过一道沟坎走向取水处。走了好久才看到一处空地上扎了几顶帐篷,是上海队的两人组和北京队三人,还发现了一个独行侠,年纪大约快六十岁的样子,当知道我们在上面扎营,站在一处高坡上得意地说:我观察过了,这的扎营地最好,我刚到的时候卸了包下来看了,然后觉得这里最合适。你们那是垭口,风大雨大雾大,还是下来扎营吧。
此时大家忙着自己的事情,没人搭理他,心里唯一想的就是找到水源后灌满了回营地早点做晚饭。后来我们这一路就没再碰到过他。大概经顶棚梁,宝河沟下撤到桃川镇了吧。
时间指向晚上八点半多了,天色渐渐在暗下来,大家这一路走得很是辛苦,但又兴奋不已,各自忙碌着做饭。都累一整天了,从凌晨到现在走了快十六个小时,而且一天走了两天的路程,全队安全抵达水窝子营地。
做晚饭间还发生了个小插曲,扎我边上的老陆在做饭的时候一不小心炉头把自己的内账给点着了,还好他眼疾手快,在小白的询问声中立马给扑灭了。我吃完便钻进睡袋蒙头就睡,恍惚中听到百舸还在用卫星电话联系山下的朋友保平安,当然最要紧的是在了解天气情况。辛苦了,领队!




  






  






  




  







黑暗中突然被一阵阵急促而持续的敲打声惊醒,原来不知何时下起了大雨,噼里啪啦像无数的黄豆撒在滚烫的油锅里,在原本寂静的旷野上显得尤其响亮,打得帐蓬外账像要轰塌了似的。风也大了起来,吹得帐篷哗啦啦响个不停。还好在刹那间的惊慌中感觉风势和雨势是被帐篷内狭小的空间放大了,并没想象中的那么恐怖。一看时间,才凌晨三点多。坐起来打开保温杯盖子喝了几口水暖和一下身体。这个杯子用了两年多了,虽然已经不太保温,但杯子里的水还挺热乎,刚好饮用。
喝了水,伸手拉开内外账拉链,账外大风裹挟着大雨如注,而且能见度极低,在手电的照射下只能看到账外几米远。突然感觉好冷,便立马拉上拉链缩进睡袋。暗自庆幸还好昨晚预备充分,扎牢帐篷,拉上防风绳,打好所有地钉,并在每个地钉都压上了附近搬来的大石头。因为来时就听说以前有一支商业队在水窝子垭口这扎营碰到狂风暴雨,把二十几顶帐篷都吹翻了只能下撤的事件,因此特别小心。按以往经验,我还在内外账的中间用几块扁平的条石围了一小圈空间出来,不但防风雨,生火烧水做饭也不容易烧到帐篷引发火灾,还便于进出。此时忽然灵机一动,下意识想这大雨倒是省了去下面打水,烧开水做早餐的水有了。干脆起身拿了大锅伸到外账下,顺着帐篷汇聚一起,流下来最多的一处去接雨水。
不知道队友们是否也被风雨惊醒,也许是在他们的下风口扎营的缘故,喊了几声没人应答。便又喝了几大口保温杯中的水,钻进睡袋假寐。
奈何风雨声响彻整个帐篷,简直震耳欲聋,根本无法让人安睡。迷糊了一阵子后,再次起来看放在外账下的大锅已经满溢了,心想好大的雨啊!此时感觉有些饿了,随手拿进来先灌满两个空矿泉水瓶子,然后架上炉头开始烧水。等大锅水烧开后喝光保温杯剩下的水灌满,加了些葡萄糖粉,剩下的开水放了麦片粥就着压缩饼干吃了后又倒入两瓶矿泉水继续烧,锅子放回原处继续接雨水。心想这才是真正的矿泉水呀,要多喝些补充水分。这里的水质极好,不加糖都有点甘甜,但一大锅下肚,后果来了,感觉内急,外面又风雨交加。这可如何是好?回头看到两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嘿嘿,有了。
看着矿泉水里的液体从酱油色慢慢变淡,直到透明,觉得身体的水分补充的差不多了,然后洗干净再次灌满水,顺便看了下账外,还是老样子,大雨如注,眼前白茫茫的一片啥景物都看不到,看时间四点半敲过了,才再次躺下。
半梦半醒之间再次醒来是听到领队在喊我,他在挨个叫着队员的名字,确认都没被大风刮跑。大家在各自帐篷内回了,然后又只剩下风雨声在怒号肆虐。








我也懒得看时间,反正今天上午是肯定走不了了,起身又喝了一保温杯加了葡萄糖的开水,继续烧水灌满,然后爬起来撒尿。突然发现脚跟那湿湿的,靠近一看,睡袋在脚的位置都已经湿了一大片,翻开睡袋,帐篷底部隔着气垫之间已经积了一小滩水。连放在脚跟处的登山包和一些零碎东西都泡在了水里,一时有些发懵,怎么办?这可是为了走鳌太轻量化刚入手的帐篷,还是第一次用就漏雨。随即赶忙挪开那的所有物件和登山包,拿出洗脸毛巾吸干水,搽干全部挪到头部位置,再从登山包取出出门前准备好的大号加厚黑色垃圾袋把整个睡袋脚的部位套进去。还好睡袋也有一定的防潮功能,雨水还没渗入到睡袋内。暗自庆幸发现的虽然晚了些但还是控制住了。
处理完帐篷内的水患后随即检查到底哪里漏水进来,可是翻来覆去也没找到漏水点,只发现这一侧的内外账因雨水黏连在了一起,而且内账这块位置湿漉漉的,也许固定外账的地钉被大风吹松了吧。这时候账外大雨如注,也懒得出去重新固定,免得衣服被打湿了吃力不讨好,便临时起意,也是费了好大劲,拿两根登山杖交叉立在内外账之间勉强做隔离。
所幸还提前考虑到虽然不是冬天,但毕竟这里海拔高,气温低,锂电池因温度太低电量会衰减,手机和充电宝都放在睡袋内,也便于随手查看。而且我有个习惯,每次扎营都喜欢找稍微有些倾斜的地儿,头部高脚跟处低一些,因此帐篷内其他地方都是干的。
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接下来的操作是每隔半小时左右用毛巾吸渗漏进帐篷内的雨水,带的加厚黑色大垃圾袋倒是也派上了用场,牢牢保护着睡袋不会再次被浸湿。这会儿这种情况下没它还真难处理。也算有事情做了,反正也睡不着。这时天色渐亮,没事的时候就躺着仰头看帐篷顶上的水汽不时滑落,聊以排遣寂寞,打发时间。
虽然白天的风雨雾有所减弱,但仍然没有丝毫要停下来的迹象。中午时分,大家开始隔着帐篷边做午餐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商量起接下来的行程安排,结果自然是再次一致同意领队的临时决定:今天原地不动,等晚上再用卫星电话联系山下的朋友问问天气情况。于是又恢复了死寂,谁都不说话,安静地听着风雨拍打着帐篷猎猎作响。













一个大白天就这样在百无聊赖中过着,为了节省用电,我不敢玩手机,直到下午三点左右,已经感觉不出帐篷被风雨拍打的声音,脚跟处也不再渗水进来,才拉开帐篷往外看。雾散了些,雨几乎停了,风也小了许多,能望见不远处山梁底部的大致轮廓,便忍不住钻出帐篷在周边走走,活动下筋骨,顺便找个地方方便一下。
爬出账外,第一件事自然是去瞄一眼帐篷外渗水的位置,原来这里压地钉的两块石头不见了踪影,拉外账防风绳的地钉都已经松脱跑出来了,才造成风雨把内外账贴在一起。也许帐篷内进雨水跟这有关吧,心想这儿的风真大,把石头都给吹跑了。赶忙又去附近找来两块大石头,重新固定地钉,压上石头。然后漫无目的地溜达着,不知不觉走向了昨天取水的地方,想看看下面的人怎么样了。
到了那里发现他们的帐篷都在,远远看见一个人穿着连体雨衣在自己的帐篷外方便,也不知道是谁,我走过去招呼了一声,问情况如何。那人低着头浑身一机灵,抬了下手腕慵懒地说:气压太低了,还能怎么样?等呗。然后钻进帐篷。见他爱理不理的,我也无所事事,再看其他帐篷都没啥动静,发觉这里风比我们扎营的垭口确实小好多,就是雾大些。便想起一篇游记上说这里可以直接上到大梁,于是鬼使神差没多想转身就朝被大雾笼罩的山梁进发,想跟刚来那天一样,先上山顶侦查下,兴许能先睹为快,看到梁上的遇难山友纪念碑,然后再从梁上绕过去回宿营地。
轻松拔高不到百米,上到山梁后便找寻那处标志性的遇难山友纪念碑,没曾想山梁上浓雾弥漫,也可能根本不在这个位置,兜兜转转一大圈不但没找到,连回去的路都找不到了,而且还猛然意识到自己掉向辨不清东南西北了。此时梁上风大雾大,并不知何时下起了小雨,浑身冷得直打哆嗦。因为出帐篷时没想着会跑多远,只是在附近走走,身上只穿了件短袖速干T恤和冲锋裤,没穿雨裤,没带手套,唯一欣慰的还好临行前披了件雨衣,戴了一顶绒线帽。然而要命的是居然没带手机,不然还可以看看轨迹啥的,仅带了块手表,只能看时间和不太准的海拔。这下可慌了神,懊悔不该逞能一个人在大雾中独自爬到山梁上来。
看来只能凭着感觉和运气走了。在多次攀爬和折返,翻越了四五处高低不平的乱石滩还是没找到明显的路迹,要么就是似有似无似曾走过的路迹明显方向不对,感觉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找不到下山的路,刹那间极度惊恐,以致神志都有些恍惚起来。便下决心不再做无用功,干脆停下来强迫自己冷静,努力回忆刚才走过的路和在脑子里对照攻略上描述的地标和方向,但此时脑子混乱不堪,根本理不出个头绪来。
不知不觉中忍不住左冲右突又走了一小段路,但是不敢继续走下去,怕越走离营地越远。再次停下来捋思路。转念仔细想想自己这一通走也许鬼打墙,并没有走远,其实大致方向还是比较好判断。由于水窝子营地处在整条呈横躺着的C字型线路下轨,我们的行进方向过了白起庙后基本上是朝东方向走,因此看雾吹过来的方向应该就是南,最多是偏东南或者西南,自己只要迎着浓雾吹过来的方向顺时针转九十度左右的方向往西或者西偏西北方向走应该就是最靠近水窝子营地的垭口方向,说不定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我在水窝子营地往上看到山梁的某处山顶,而且这样判断也跟8264上唯一的直播里所说的基本可以相互印证。现在别无他法,也只能这样赌一把了,只能硬着头皮朝自己判断的方向沿着悬崖往低处走,就看自己运气如何了。
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处陡坡,比其他地方看上去要险很多,但貌似有人走过的痕迹,也只是凭感觉认为,确认方向后横下心下降到了底部,落差大概在二三十米的样子。
下到底部走不多远又是类似的陡坡,继续下坡,如此往复三次后,意外看到一条夹杂着石头的草地上有条泥路横在眼前,很窄,虽然按照风向觉得方向不对但路迹清晰可辨,像看到救命稻草般惊喜地沿着这条时有时无的泥路顺风走去碰运气,但走到头却大失所望,是一处悬崖,便回头走到底,也是悬崖,浓雾还随着强风迎面吹来,中间距离大概在两三百米左右,于是再回头走到前面看到的悬崖,看有没有路迹或者可以下去的地方,还是无功而返。但又不敢瞎走,意识到此时已经开始有泥土和杂草,应该离垭口比较近,或许自己的队友就在不远处。不敢贸然走远,否则这辈子就真的走远了。
此时梁上凌厉的寒风裹挟着浓雾吹得我手脚麻木,有点僵硬,下半身都已经湿透,感觉自己有点轻度失温了。便停下来费力地扣紧袖口和雨衣拉链外的扣子,尽量拉下绒线帽遮住耳朵,又戴上雨衣的帽子,强迫自己保持头脑清醒。
算了,干脆在两处悬崖相对中间的位置再次下了一层陡坡。发现下面也有一条夹杂着草的泥路,虽然往两边走也还都是悬崖,但之间距离在百米左右,明显缩短许多。再次停下脚步,冷静下来好好捋捋思路,思考判断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大方向应该没错,毕竟这条泥路的路迹非常清晰,看来走的人不少,而且海拔在降低,根据泥路和两头缩短的距离,初步判断自己一直在山脊上下降,就是偏离正轨至少也在轨迹附近。
于是又侧迎着雾朝右手方向继续沿着悬崖边十多米开外找到一处利于攀爬的所在向下降,当下降到十多米时坡度突然缓了,伴随着的是没了巨石,直到走到几乎是平坡,而且此时能见度比上面好了些,虽然看不到任何能辨别的标识物,但也看不到悬崖啥的,还出现了矮柏,估计是块开阔地。
此时虽然浑身发冷,有点失温,但意识还算清晰,心里已经没什么害怕和如前面大梁上的慌乱惊恐,反而平心静气地继续尽量向前往低洼处走。又翻过一个小乱石坡,在风雨中突然看到一处似曾相识的场景。一汪清澈见底的水中立着一块大石头,在眼前显得特别突兀,石头四周草地都是石缝的水流,向低处流淌,就是水量很大,都淹没了大半块石头。不禁眼前一亮,这分明是在一篇游记中提到的,水窝子的另一处季节性水源地么。那篇游记中有一张和眼前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的照片,遗憾的是手机不在身边,否则可以比对一下,就是现在水量更大。
知道自己终于走出来了,狂喜之余沿着水流方向前进,下面应该就是垭口的营地。一路上有多处断断续续,但还算清晰的路迹可循。便更加笃定起来,放松了一直紧绷着的神经和始终忐忑不安吊在嗓子眼的心,脚下也轻快了许多。十多分钟后,便看到不远处五颜六色的几顶帐篷在时浓时淡的雾中忽隐忽现,一会儿便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翻过一条浅沟来到宿营地钻进帐篷立马哆嗦着扒掉身上湿衣服,换上一套抓绒衣裤钻进睡袋,喝掉了保温杯里的热茶,还未雨绸缪,吃了两颗感冒药。然后把大锅架上炉头烧水,带上羽绒手套钻进睡袋抱怀取暖。
天黑前领队百舸和队友小白拿着大水袋去下面昨天的地方打水,路过我的帐篷,热心地问要不要给带水。我就一个矿泉水瓶空着,拉开帐篷递给了他,跟他们说自己出去溜了一圈,并指着下午回来的方向随口说不用去昨天的地方,这正前方往梁上走不远就有水,比下去打水近多了,而且水量很大,却绝口不敢提自己刚才身处险境,差点回不来,怕吓着他们。百舸看了看大雾中的山梁,说还是算了吧,没去过,不知道具体方向。两人便还是去昨天的方向下去,临行前还把自己的水杯给了我,说这水你解决掉吧,杯子我要用的哟。这小家伙就是热情,会想着队友。
这一鲁莽行为居然在外面游荡了三个小时出头,暗自庆幸天气没再变坏,而且在天黑前回到了营地。还好还好,否则如果天黑了------。心想以前遇难的山友也许就是这样,在一念之间,从此阴阳两隔的。
回来后每次想起此事,至今细思极恐,心有余悸,有种去了一趟鬼门关而又死里逃生的感觉。毕竟徒步可以正穿反穿,而生命只能穿一次,而且是单程的。还好瞎猫碰到死耗子,误打误撞中稀里糊涂走了出来,看来老天爷还没到要收我的时候。
天渐渐黑了下来,又开始下起不大不小的雨,加上大风和浓雾笼罩。老天爷今天出手豪华,给上了全套,也把我给整惨了。
晚饭今天是面条,放了脱水蔬菜,榨菜和一个咸鸭蛋。饭后领队百舸又开始用卫星电话联系山下驴友,询问中得知接下来的几天基本上都有雨,而且是中到大雨。这下大家都傻了眼,领队这时也没辙了,不知如何是好,还好因下去打水和水源边的山友交谈后把对讲机调到了同一频率建立起了有效通联(队友小白带着唯一的一只对讲机),联系后一致认为看明天的天气再做决定。现在只能看着办,天气不由人,看明天吧。风雨小了就继续赶路,实在不行大不了下撤。
一夜无话。


让我走出困境的这块大石头






第三天早晨醒来,大家各自待在帐篷里一边做早餐,一边照例又商量起行程来,现在可以用对讲机同时和垭口下的另外两支队伍联系。交换意见后决定:根据目前天气,加之既然谁都不想下撤,那就吃了早饭后继续等待天气状况,如有好转收拾装备出发,看一路上的天气变化,走到哪算哪,预定目标2800营地。
我今早吃的是压缩饼干就麦片粥,又喝了不少水,起身爬出帐篷走到不远的背风处方便。垭口飘着濛濛细雨,风还在一个劲地刮着,带来一阵阵忽浓忽淡的雾,但总体消散了很多,能见度还可以,能望见不远处山梁的下半部了。
此时忽然听到领队百舸在招呼大家穿上雨具,拔营上路,便来不及方便提起裤子急着跑回营地,收拾停当,向飞机梁方向进发。
缓慢爬升的上坡路是一大片石头夹杂着草和杜鹃的开阔地,其实也称不上路,哪都能走,因为在大雾中更本就看不见路。因昨天走过这一段,我走在靠前开路,这样体能和呼吸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调节。尽量深呼吸,吸入更多的氧量,这样可以减轻身体的疲劳感,保持正常的体能发挥。
一路上大家沿着我指的方向上坡,我还特意找到那块救命的大石头拍了照。因为今天出发得晚了些,谁也不敢怠慢,怕耽搁时间,谁都不知道风雪和暴雨啥时候启程,而我们要赶在前面。虽然前面一天走了两天的路程,但由于天气原因修整了一天,等于还是用了两天的时间在这里。
走到飞机梁下,雾又大了起来,能见度才二十多米,前面就是被大雾遮蔽的,令人生畏的飞机梁了,我们低头小心翼翼地沿着脚下凌乱的石海陡坡向上攀爬,另一侧就是悬崖绝壁,沿坡直切向上,危险万分。估计在二十多分钟后到达坡顶,也就是上到了飞机梁顶植被低伏的草甸上,又花了十来分钟找到遇难山友纪念碑,雾中看到从水窝子营地直接上来的北京队三人和上海队两人早我们到了那里。所以与其说是我们找到了那地方,不如说是先看到了人才找到了纪念碑。
其实所谓的纪念碑是石头垒砌的衣冠冢,就是在玛尼堆上竖着块纪念牌。据说那是2013年一男一女两名在此因失温而亡驴友的衣冠冢。孤零零的伫立在这里,无论酷暑严寒、雨雪风霜,始终如一,默默守护着这片旷野,现在成了走鳌太线驴友的重要路标。
鳌太线,除了南北分界的奇特景观(因天气原因还不一定看得到,就像我们现在),还在于高难度、高强度、高海拔、高风险,尤其是复杂多变的气候,造成落单,迷路,失踪,失温,高反,崖坠,甚至在攀爬中受伤,力竭(体力耗尽)猝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然而频繁发生的山难同样又刺激着具有探险精神,前来探访的户外爱好者踏上这条只有当地少数药农才走的路。
我们每人小心压上一块石头,祭奠死去的山友,愿死者安息,愿悲剧不再重演,也祝愿我们此次穿越成功,队里的四海还在石头上放了一个小游戏机。大家静静地站立着祈祷。                                                                                                   









提前到达的北京队动身说要先走,我们队的阿甩善意地对我说,你年纪大走得慢,跟他们先走吧。好的,我应声便加入到北京队,向梁1挺进,上海队的两位小哥也一起加入了进来。谁知这一走却让我多走了好多路,多翻了几个不知名的大小山头。
起初沿着明显的路迹很好走,但走着走着,行至一处山梁,前面有个小山峰,满以为就是梁1了。却走来走去寻不见那块攻略上提到的大石台阶。而脚下的路迹也模糊起来,多处看似有路迹,但沿着走下去却又是断头路。此时大家都在东张西望找路,走在最前面的北京队领队坚定据他自己介绍已经来过三次鳌太,而且他老家就是西安这里的,原来我前天在快上到盆景园碰到的就是他亲弟弟。大家自然而然跟着他走,然而在不停的上下攀爬和折返了好几次还是无功而返,反而走进了死胡同,队形还散开了,还好相互喊话发现彼此都就在附近。
其实开始走没多久就走错了方向,把一个小山峰误认为是梁1,然后下到一半发觉不对又向上攀爬。山崖陡峭难以翻越,而且陡坡上到处是一个个小型的滑坡带,眼前都是大小不一的乱石和灌木丛。
我顺着北京领队发出的声音爬过去,在他附近帮着一起找路,多次强切未果,便又分头找路。翻过几个陡坡找到一条路,很清晰,却是向着山下延伸的,向上却断了,而且低矮的灌木丛非常繁密,根本无法向上开路,我把情况向后面的人说了,他们便说不要再走了,还是退回去跟着他们领队一起走。此时他们的领队不知从哪上到了一处高坡,看不到他人,但听声音就在我的正上方,坡面极陡,而从我这个角度根本就无法上到他的位置,于是我几乎是整个人趴在坡面上斜切着慢慢往上爬,还不时滑下来,不得不胡乱抓住松动的碎石头或者杜鹃和矮柏继续努力重新找地方上。在领队断断续续呼喊同伴的声音中,不断的从侧面多次迂回攀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折腾了老半天才爬上一处距离北京领队最近的山梁。
胜利在望,他们就在我眼前了。可最后的短短两三米我爬了几次都滑了下去,无可奈何地停下来喘着粗气休息,最后在上面驴友的鼓励声中,奋力抓石头抓草抓树抓住能抓的一切向上冲,并在头上方一小哥的帮助下上到垭口。
回头望去,就是一处悬崖,看着都使人头晕,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爬上来的。好险,还好年轻的时候学过攀岩,这时候还是挺管用的。
我猛烈喘着粗气,此时已外雨内汗衣服裤子完全都湿透了,便卸了包,脱下雨衣。北京领队说你穿太多了,你看我,就一件速干长袖T桖。我点着头说不出话,脱了雨衣雨裤和硬壳冲锋衣塞进登山包,边找瓶子大口喝水。
“老哥你真厉害,换了我是不敢从这上来的,我有点恐高。”一旁先前下脚在悬崖边拉我上来的小哥提了下我的背包说:你的包太重了,我帮你背吧,我的轻,你背我的。我感激着说不用,还是自己背,谢谢你。好热情的小哥哟。此时北京队的女队员也说我不该跟着他们走的,万一有什么事大家都麻烦了。是的是的,我嘴里呵呵着说归说,他们起包上路,我背起包还是继续跟着他们走。这时再怎么着也只能跟着他们走了,他们也知道此时我不跟着他们还能往哪跑呢。
六个人汇合在一起后,在北京领队坚定的带领下终于走到了梁1那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石台阶处,观察顶部只有四十多厘米宽,仅供踏脚,左边为突出悬崖,六人小心翼翼,鱼贯而过。
不知道北京领队是想抄近路还是怎么,或者是他挂嘴上的:走最虐的路,看最美的风景。一路横冲直撞,就是没走在轨迹上,其中又多爬了两个山头,我此时已经筋疲力尽,不得不掏出手机查看。发现轨迹在我们横切的正上方,还好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一直走在轨迹下面,而坚定走在我的更下面,已经跑没影了。于是呼唤大家尽量往上走,走到轨迹里面,这样省力还安全。
直到下午三点半左右,我们才上到了梁3顶部。大雾居然瞬间被风吹走,像拉幕式舞台变换场景,此时云开雾散,太阳露出可爱的一面,当空照耀着眼前的山峰。这可是我们上山后第一次看到太阳啊!北京领队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出现在我们身边,开心地让大家赶快卸包打开晒帐篷和衣服。我马上照办,打开包把睡袋帐篷铺开在草地上。先上到山顶的另外两名北京驴友在山顶招手惊呼:云海!云海!快来看云海啊!这云海漂亮得简直太不像话了!那名女队员还戏谑地对我说:你跟着我们走值了,赚了朋友,你多赚了三个山头,还看到了云海,你的队友肯定没看到,哈哈哈。是呀。我赚了,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脸上却充满欢笑和惊喜。“来,朋友,我们抽根烟庆祝一下”北京领队激动地掏出一包软中,颤抖着双手拆了好久才拆开。
我们终于见到太阳啦!这里的云海美得让人窒息。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本身就是一架神奇的、最好、最高级的相机。自带焦距光圈快门,人间仙境和炼狱同在。
还没等点上烟,他们的对讲机就响了起来,是我的领队在呼叫他们询问我的情况,并说他们已经到了2800营地,正在休息,希望我现在赶过去跟他们汇合。并且说由于时间尚早,他们准备继续赶路,把今晚的营地改为南天门,问我打算如何?那领队简单跟他们报了平安。并把对讲机递给我说还是你来跟他们说吧。
我接过对讲机说你们不用等我了,距离较远,看攻略赶到南天门大概还有十多公里出头的路程。既然要到南天门扎营就不用耽误时间等我,今天我会赶过去的。
北京领队也说他们是抱着游玩的心态来的,不急着赶路。你还是跟自己队伍走吧。
“好的”我应声回答,把对讲机还给坚定,见上海队的两小哥起身准备走,马上说等等我,我跟你们一起走,便忙不迭收起装备一股脑儿塞进登山包追上他俩。






















一路下坡,坡势上下不大,而且路迹非常清晰。我们一路走着聊着,了解到这两位小哥叫大帅的来自江西南昌,开了一家户外用品店,另一位叫小杨的老家四川大巴山,在上海浦东打工,他们是在上一次的鳌太徒步路上认识的,也就是帐篷被吹走的那个商业队,那次没走成,从水窝子往桃川方向下撤了,后来两个这次又一起约了来走鳌太。由于那位南昌小哥脚受伤了走不快,每一步看似都很艰难,这正好跟我的速度差不多,节奏不紧不慢,因此也不是很累,而那位大巴山小哥却不慌不忙,优哉游哉的跟在后面一副悠闲的样子走着,一路提着他的登山杖,这才想起这一路就没见他用过,看来这小哥体能极好,而且感觉对大山很是了解,跟我们队的四海差不多。
走到一片开阔地,大巴山小哥说估计前面就到2800营地了,我去找水源,你们继续直走,他向右侧方向的一条岔路跑去。我们一时无法确定到营地没有,直到看见了不远处横卧着的一棵被剥了皮的大树旁的一大堆焚烧垃圾的残留物、残坏的手杖,多数是被随便丢弃的废气罐,才确定这里就是。2800营地,也叫羚牛窝,营地垭口也是鳌山和太白山的分界线,这里有一个下撤点,可以下到黄柏塬镇的核桃坪村。这时那小哥已经找到水源,过来说你还是跟我们一起在这扎营吧,快七点了,等你走到南天门天都黑了,路上不安全。我谢了他,说已经跟我的领队说好了今晚去南天门的,因此必须得走了,免得他们担心,况且现在是夏天,还有会儿天才黑。他们也没拦我,便相互道别后踏上了去南天门的路。
离开2800营地也就是离开了鳌山,进入太白山地界。一路上在晚霞中开始爬缓坡,此处地势缓慢抬升,周围都是松树林和低矮的灌木丛。这儿的路好走,虽然天色渐渐灰暗下来,但路迹非常清晰,类似于景区道路。一路上惊喜地发现在此极端气候下神奇存活下来的,中国独有的孑遗植物——独叶草,在太白山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延续,在地球上如凤毛麟角,罕见难觅,被视为“世珍国宝”。并发现路上还断断续续有一长串很新鲜的动物粪便,就像是在走江南成熟的徒步线路差不多。对照了户外助手上的轨迹,距离南天门也就三公里左右的路程,加上那天刚到塘口村的时候注意过这里接近晚上九点才真正天黑,现在才七点不到,天色很好,照这样的路况一个半小时,在天黑前基本上能赶到南天门。
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前面有粗壮树枝被用力折断的声音。想起一路上的动物粪便,刹那间有些害怕起来。不知是什么动物,看粪便样子这头动物体型还不小,于是加快了脚步。直到一段路后又听到侧面的树林子里有响动,马上躲在一棵大树后向传来声音的方向望去。俺勒个去,映入眼帘的大型动物分明是一头秦岭神兽——羚牛,在低头吃草。由于来之前看过几张羚牛的图片,因此一眼就认了出来。兴奋地立刻掏出手机拍照,但听说它脾气很大,性格暴躁,而且以前还听说有些野生动物如果怀孕了受到惊吓会流产的。因此也不敢太靠近拍摄,怕惊动它吃草,毕竟是我闯入了它的领地。又拍了几张照片后,这时从原来的方向又传来粗壮树枝折断的巨大声响,心想那又是什么动物?赶忙落荒而逃,返回正路向南天门行进。
临近南天门,天气还是很给力,向西回望晚霞下的来路,远处云遮雾绕,烟海茫茫,一派宁静祥和,山间的雾气升腾上来形成了云海奇观,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景色在微风轻拂下霞光满天,千峰竞秀,云海蒸腾,万壑藏云。裸露出的峰巅,如同大海中的小岛,清秀俊美。置身此处,显得朦胧神秘,使人有进入神话传说中的仙境之感。这时才感觉到眼前塔峰林立,而自己只是站在了其中的一个峰上,好似一叶孤舟,漂浮在虚无缥缈的云海之上。
晚上八点半后,天很快黑了下来,比预料的早了些。我带上头灯继续赶路,一直走到听到前面不远处的说话声,不知不觉队员们已经就在眼前了。这时听到领队和四海在喊我的名字,我马上应答了。
两人听到我的回音,高兴的冲下来一个要帮我背包,一个手里拿着一杯热水给我喝,领队说我知道你会上来的,知道你不管多晚都会过来和我们汇合的。不用不用,我自己背,把水给我就行,我喝着热茶。一路上去,他们已经为我选好了扎营的地方,而且明天上山的路就在我扎营的一侧。领队百舸一边帮我一起搭帐篷一边告诉我水源的位置,四海去自己帐篷里给我拿来了一个鸡蛋,然后才各自回到自己的帐篷里。
我饿极了,马上埋锅造饭。这顿晚餐吃的好香,接着取水烧茶。此时万籁俱静,四周围静谧而安详,抬头仰望无数颗星星被定格在深邃而又浩瀚的夜空中闪动,虽处此等海拔,让人还是感觉遥不可及,却又令人甚是惬意,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
再次朝来路望去,对面2800营地一片幽暗,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山的剪影。山上似乎有一两点萤火虫般微弱的光,时不时偶尔晃动一下,看得不是很真切,也许就是在那里扎营的两位小哥了,估计这时候北京队三人也到了吧。




( 本文作者 : baoyu子云 )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www.sxzxc.com/thread-37775-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